分卷閱讀180 (第2/2頁)
所想,她一定會說一句:“不稀奇,不稀奇。”
畢竟有句名言,只要利潤足夠豐厚,資本家甚至會出賣絞死自己的繩索。
而對於漢朝來說,士族這個龐然怪物,他們集權力、財富、名聲於一體,實力比資本家還要強大。
但人性卻沒什麼區別,只要利益足夠誘人,他們什麼都能賣,什麼人都能合作。
楊秋深知來幷州的商隊人員體系複雜,既有冒險的小商人,也有士族豪強支援的大商隊。
但她對此樂見其成,因為她能賣出高昂價值的商品,從而吸血這些士族豪強的財富。
雖然目前看似這些士族豪強在掙錢,但以後他們就會明白,這其實是楊秋在悄然攫取他們的財富。
一旦形成技術差距,以後這些人就只能成為原料生產地,而楊家軍做的就是高附加值的生意,他們掙的是辛苦錢。
搞經濟這事兒,也不能說這些士族豪強完全不明白。
他們都不是傻子,經濟其實也沒那麼複雜,但有時候剝削和穩定性大於一切。
為何非要搞士農工商這個階級區分?
其實,商人不事生產只是最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階級區分之後,能夠以最小的成本來管理社會。
所以重農抑商,整個社會的經濟都寄託於這一年的糧食產量,遇到一點自然災害經濟就得崩潰。
而楊秋走的道路則不同,她有後世的經驗,深知發展生產力才是最重要的,但這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物力。
因此,在楊秋治下的土地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教育,尤其是軍隊中的兵卒,他們的教育被楊秋抓得很緊。
之前的每日識字任務、肉食獎勵,以及每個月的考核獎賞,都激發了一部分兵卒的上進心。
但楊秋覺得還不夠,所以她正在和幾個武將商量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役的年齡設定。
在漢朝,兵役制度經歷了多次變革。
最開始是沿襲了秦朝的制度,全民皆兵,但後來轉變了,兵役是成年之後到五十六歲之間,只要有兩年履行了義務就行。
當然,打仗的時候可能會臨時徵調兵卒民夫,但普通人大概只有兩年的兵役義務。
比如說漢武帝時期的匈奴之戰,徵調了幾十萬的民夫在後面運送糧草,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戰爭,確實是傾國之力。
所以其實普通人最累的不是兵役,而是徭役,因為徭役年年都有,這種現象要持續到五十六歲才會停止。
當然,制度上的規定已經很艱難了,實際的施行過程中肯定還會出現各種壓榨人的措施。
如今東漢的軍隊主要是募兵制,也就是給錢就打仗,沒錢隨時都可能反叛。
而楊秋現在的兵卒是和土地繫結的,看起來好像結合了府兵制,但其實差距又很大
因為兵卒並沒有在春日時候回去種田,而是繼續在軍營裡面訓練,然後隨同軍隊四處作戰。
但這又不是完全的募兵制,因為募兵制的缺陷也很大,容易導致地方軍閥勢力的產生。
不過那時候,楊家軍只是個草創團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