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十八) (第4/5頁)

加入書籤

糊,煩躁得想要撞牆,甚至……嗯,還可能突然“領盒飯”,是不是很驚悚?

但是別急,故事總有轉機!當這股子“火”燒到極致,就像咱們吃火鍋吃到滿頭大汗,毛孔大開(玄府就是咱們的毛孔啦),這時候,奇蹟就要發生了!火勢漸漸平息,天地之間開始恢復寧靜,陽極轉陰,溼氣終於姍姍來遲,整個世界彷彿一夜之間披上了銀裝,山川河流都被冰雪覆蓋,美得讓人心醉。不過,別忘了,這一切都是“火鬱”之後“怫鬱”(生氣積聚)的先兆,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預示著變化即將到來。

說到這裡,咱們得聊聊怎麼對付這“火鬱之發”。在古代,中醫大師們可能會開些方劑來調理,比如經典的“升降散”,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秘藥,其實它是由殭蠶、蟬蛻、薑黃、大黃四味藥組成。換算成現代計量,大約是殭蠶、蟬蛻各9克,薑黃12克,大黃18克。這四味藥就像四位武林高手,各自施展絕技,有的負責清熱,有的負責解毒,有的負責行氣,有的負責通便,合力將體內的“火”給滅掉,恢復身體的平衡。

當然啦,說到脈象,這時候的病人脈象往往是洪大有力的,就像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反映出體內那股子“火”勢的猛烈。不過,隨著治療的進行,脈象會逐漸變得平和,就像是從狂風巨浪變成了潺潺小溪,預示著病情的好轉。

有那麼一群老中醫,他們治病救人,那叫一個神乎其技。他們看病,不光靠望聞問切,還得有點兒“心靈感應”,聽起來是不是玄乎?其實啊,就是他們觀察病人的時候,心裡得有個“小本本”,記錄著病人的各種反應,就像是玩“你畫我猜”一樣,病人一皺眉,他們就知道該出啥招了。這就是“有怫之應而後報也,皆觀其極而乃發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病人一有不對勁兒,醫生就得立馬反應過來,看準時機,精準出擊!

咱們再來說說“木發無時,水隨火也”。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五行八卦裡的術語,但其實是在講自然界的規律。想象一下,樹木啥時候發芽?春天吧?可它也不是固定哪天,對吧?就像咱們的心情,說變就變。而水呢,就像是個跟屁蟲,火一旺,它就跟著沸騰了。在中醫裡,這火啊,可以理解為身體的陽氣,陽氣足了,血液迴圈就順暢,身體就槓槓的。所以啊,咱們得“謹候其時”,找準時機調理身體,這樣,疾病就能被我們“預約”到九霄雲外去了!

但是呢,要是咱們錯過了最佳時機,或者身體裡的“五氣”——就是咱們說的心肝脾肺腎的功能,它們要是亂了套,不按照規矩來,那可就不妙了。就像是公司開會,各個部門都不按點來,你說這會議還能開好嗎?身體也一樣,生化(生長變化)、收藏(儲存能量)這些過程要是亂了套,身體的“政權”(也就是身體的平衡狀態)可就沒法穩定啦!

說到這裡,我得插個題外話,講講穴位。在古代,穴位那可都是“神秘程式碼”,比如“太沖穴”,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絕世武功秘籍的穴位。但現在咱們知道了,它就在咱們腳丫子大拇指和二拇指中間的那個窩窩裡。要是心情不好,肝氣鬱結,按按它,嘿,立馬感覺一股清流直衝腦門,心情都好了幾分!

再聊聊脈象,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絕技。想象一下,你伸出一隻手,老中醫輕輕一搭,然後眉頭一皺,嘴裡唸叨著:“嗯,弦脈,你這是肝氣不舒啊!”是不是覺得特神奇?其實啊,脈象就像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報,弦脈就像是緊繃的琴絃,說明你的肝氣太緊了,得放鬆放鬆。

說到脈象,我還得講個笑話。有一天,一個老中醫給一個年輕人看病,搭完脈後,嚴肅地說:“小夥子,你這是滑脈啊!”年輕人一聽,嚇得臉都綠了:“滑脈?我是不是要滑倒了??”老中醫差點沒忍住笑出來,解釋道:“滑脈啊,通常是懷孕的意思,不過也有可能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