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十八) (第3/5頁)
很有特色的。比如說,長長的河流邊上,原本應該隨風搖曳的青草,現在都趴在地上,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樹葉呢,也變得軟綿綿的,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好像在告訴你:“我累了,我不想再裝了。”還有啊,你爬上高山,可能會聽到松樹在風中低吟,那聲音,就像是老人在訴說著古老的秘密;更神奇的是,老虎也會在岩石間咆哮,那聲音,震得山谷迴響,彷彿在說:“哥們兒,大事不妙了,快躲躲吧!”
好了,說了這麼多,咱們來點實際的。中醫講究的是“治未病”,既然知道了“木鬱之發”的威力,咱們就得想辦法預防或者緩解。在古代啊,有個方子叫“逍遙散”,那可是調理肝氣鬱結的經典方劑,簡直就是“木鬱”的剋星!
這逍遙散啊,配方簡單卻精妙,主要成分有柴胡(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薄荷(6克)、生薑(6克)。聽起來是不是像是一鍋大雜燴?但其實每一味藥都有它的妙用。
柴胡,就像是肝臟的小助手,能幫你把鬱結的氣疏散開來;當歸和白芍呢,則是補血聖品,能讓你的血液流動得更加順暢,不再因為肝氣不舒而堵得慌;白朮和茯苓,這對好搭檔,專門負責健脾祛溼,讓你的脾胃不再因為肝氣橫逆而受罪;炙甘草,就像是個和事佬,能調和所有藥物的藥性,讓它們和諧共處;至於薄荷和生薑,那就是給你的身體加點清新的氣息,讓你感覺像是置身於春天的田野,心曠神怡。
說到這裡,咱們再來聊聊脈象。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其中的“切”,就是指的把脈。如果你感覺自己最近肝氣不舒,那脈象上可能會有所體現。比如說,你可能會摸到“弦脈”,就像是摸到了一根緊繃的琴絃,又細又直,彈力十足。這弦脈啊,就是肝氣鬱結的一個典型表現,就像是在告訴你:“嘿,哥們兒,你的肝有點兒不高興了,得注意點兒!”
所以啊,咱們平時啊,還是要學會自我調節,別讓肝氣鬱結成了家常便飯。工作再忙,也得抽空去戶外走走,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看藍天白雲,聽聽鳥語花香,讓自己的心情像這大自然一樣開闊起來。這樣,即使有“木鬱之發”,咱們也能從容應對,笑看風雲了!
想象一下,如果天空中不再是藍天白雲,而是被一層神秘的“曛翳”(就像是霧霾加上火燒雲的混合體)籠罩,太陽的光芒都變得黯淡無光,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沒錯,這就是“火鬱之發”的開場秀!這時候,大自然彷彿被點了一把大火,熱浪滾滾,大暑來襲,連山山水水都像是被烤焦了一樣,樹木流下了“汗水”,高樓大廈間煙霧繚繞,好像整個世界都在蒸桑拿。
更有趣的是,土地也變得浮躁起來,鹽鹼地似的泛著白光,連平時平靜的小池塘都縮水了,小草們更是被烤得金黃酥脆,感覺下一秒就能當零食吃了。風一吹過,嘿,人們說的話都變得迷迷糊糊,好像喝了“迷魂湯”,連溼氣都躲得遠遠的,遲遲不肯現身。
結果呢?咱們這些無辜的老百姓可就慘了,一個個感覺氣短乏力,就像是跑完馬拉松沒喝水一樣。面板上呢,不是長瘡就是起包,腫得跟饅頭似的。更誇張的是,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肋下到腹部,從胸前到後背,甚至是臉蛋兒和手腳,都像充了氣一樣鼓起來,感覺隨時能上天!還有啊,有的人肚子脹得像懷了孕,面板潰爛得讓人心疼,噁心嘔吐成了家常便飯,時不時還抽搐一下,骨頭疼得像被針扎,關節也跟著湊熱鬧,跳起了“迪斯科”。
更悲劇的是,拉肚子、瘧疾這些毛病也來湊熱鬧,肚子突然疼得像被刀絞,血液四處亂竄,好像身體裡的河流決堤了。精液變少了(此處請自行腦補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眼睛紅得像兔子,心裡熱得像火山爆發,嚴重的時候,整個人迷迷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