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上山下鄉 (第1/2頁)
工地這邊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現在人手已經差不多了,再多對於實質上的工程進度也沒有太大影響了。
就像之前網上有一個小明滾出去的段子一樣,不是人越多越好的。
具體的內容記不清了,大意是
課堂上,老師為了說明“人多力量大”舉一個例子,一個工程,100人幹,30天能幹完,200人幹呢?15天就能幹完。
這時候小明站起來說道:
“老師,照這麼說的話,400個人的話7天半就能幹完,1000人的話3天就能幹完,3000人的話一天就能幹完,人的話一個小時就能幹完,人一分鐘就能幹完,人一秒鐘就能幹完。”
老師:“趕出去!”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笑話而已,但是對於軋鋼廠建築隊這個不算十分正規的建築隊來說,目前的人手,已經到了管理上限了,再多的話,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反而得不償失。
畢竟,軋鋼廠建築隊,是一個半吊子,就跟當時剛成立的文工隊一樣。
……
就這樣,晃晃悠悠的,又過了一年。
這天,孟凡下班回到院子,被門口的三大爺攔下了。
“孟凡啊,晚上吃飯完,聽招呼,要開全員大會,傳達街道辦的通知。”
三大爺閆埠貴對孟凡說道。
“好的,三大爺,對了,傳達什麼訊息知道嗎?”
孟凡問道。
“聽說是關於上山下鄉的最新政策要傳達,具體的我也說不好,待會兒街道辦的人過來宣佈。”
三大爺之前倒是聽一大爺唸叨一句,不過具體的他也不清楚。
“好的,我知道了。”
孟凡心想,關於上山下鄉的,還是在這個時間段,那準是關於強制上山下鄉的事情了。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外加課本上講述的不具體,導致大部分人都以為上山下鄉是颳風時期興起的,實際則不然。
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組成了青年志願墾荒隊,遠赴關東的北大荒去墾荒。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於 8 月30 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
團中央書記在歡送會上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旗授予這批青年。
種花家政府鼓勵當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自願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去鍛鍊自己”,把這群人做為典型模範在青年人中大為宣傳。
這群人在黑龍江省蘿北縣(現今黑龍江農墾共青農場)開墾出1200畝荒地,第二年生產了13.5萬公斤糧食、30萬公斤蔬菜,還蓋起了宿舍和食堂。
隨後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願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願墾荒隊員的身份來到黑龍江墾區,上海青年則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
在北京、上海的影響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開發新疆、廣州青年去開發海南、江蘇和四川的青年去開發青海,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序幕。
但是,當時只是號召而已,並不是強制的。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颳風時期。
李先生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1968年12月,李先生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1968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
據不完全統計,風暴時期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