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上山下鄉 (第2/2頁)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絡在一起。
當然了,上山下鄉的興起最為關鍵的是為了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不是從後來開始,而是從一開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上山下鄉並非始自風暴時期,它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70年代末結束。
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
而風暴時期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中去,除了緩解就業壓力外,也算得上是摒棄傳統教學,過分提高實踐作用的政治運動。
當時所有適齡沒有工作的青年,除了當兵以外,基本上都屬於徵召範圍。
進入70年代以後,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病退、頂職、獨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回城市。
當然了,從狹義上講,上山下鄉從68年開始也不算錯,因為從這個時期開始,強制下鄉了。
從1968年開始,主要是將大部分“老三屆”畢業生分配到農村、邊疆。
從1970年到1973年,由於經濟發展,職工隊伍的迅速膨脹,使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大部分留城工作。
從1974年到1976年,又提出經濟“緊縮”政策,要嚴格控制職工總數的增長。城市中學畢業生的出路,又開始以上山下鄉為主。
1978年底,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決定在今後若干年內,還要繼續動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但是實際上,1977年是最後一批知青下放。
1979年後,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地留在了農村。
當然了,也有不少人為了回到城市裡,拋棄了家人和子女,不分男女。
據統計,由於各種原因滯留農村邊疆的知青約有數十萬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