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敲打朱棣(下) (第3/3頁)
期待,緩緩問道:“大孫,你認為你四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朱雄英微微頓了頓說道:“四叔是一個有野心,有手段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一飛沖天。他在北平的經營,無論是軍事上的佈防,還是對人才的籠絡,皆彰顯出非凡的智慧與魄力。”
“你能否駕馭朱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朱雄英眼中流露出無與倫比的霸氣,朗聲道:“爺爺,為什麼要駕馭?這天下之大,莫不是我朱家之天下。四叔有經天緯地之才,若能多一位賢能之君共守江山,於大明而言豈不是幸事?在孫臣看來,無需執著於駕馭,只侷限於這一方土地之內,走出去。只需以家族大義與共同志向相聯結。這萬里山河,無論誰為君,皆為朱家血脈傳承,肉只要爛在鍋裡就好,都是爺爺您的後代,自當齊心協力,將大明的輝煌延續至極致,讓我朱家威德遠播四海,福澤萬代。”朱雄英此言一出,殿內氣氛瞬間凝重,朱元璋亦微微動容,凝視著朱雄英,似在重新考量這位嫡長孫的器量與格局。
朱元璋幽幽的道:“傻大孫,不怕你四叔後代實力比比你的後代強,打回來,奪了你後代的皇位?”
朱雄英微微一怔,旋即展顏一笑,眼神中透著深邃與睿智,緩聲道:“爺爺,兒孫自有兒孫福,若四叔後代強於兒臣一脈,那也是我朱家之幸,大明之幸。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若彼時四叔子孫能以更卓越之能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即便皇權更替,亦不過是朱家內部的傳承演變。兒臣只望,無論誰主沉浮,皆能遵循祖制,心懷天下,莫讓生靈塗炭,莫使外敵有隙可乘。且兒臣亦會教導子孫,以和為貴,以賢德服人,縱遇挑戰,亦當坦然面對,以理以情化解紛爭,而非兵戎相見。如此,方能保我朱家江山社稷,千秋萬代,傳承有序。”
朱元璋聽後,久久凝視著朱雄英,目光中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神色,既有對其豁達胸襟的些許讚許,又似仍有隱憂徘徊心間。大殿之中,寂靜無聲,唯餘祖孫二人目光交錯間的無形波瀾,彷彿在這片刻間,已將大明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悄然鋪展。
朱雄英言辭懇切,繼續說道:“爺爺,孫兒觀古今之變,朝代更迭間,百姓受苦最深者,莫過於異族入侵,戰火紛飛,山河破碎。想那崖山之役,十萬軍民投海殉國,此等悲壯,孫兒每每思及,痛心不已。如今大明初立,根基漸穩,當以保境安民、傳承華夏正統為首要。四叔也好,孫兒也罷,乃至朱家後世子孫,皆應將抵禦外侮、守護漢家衣冠視為使命。若能保得漢人江山永固,文化綿延不絕,即便皇權在家族內流轉,亦無損於大明之根基與榮耀。孫兒願與四叔及眾宗親攜手,為大明打造堅實壁壘,讓異族不敢覬覦,讓華夏大地永享太平,使我漢家兒郎昂首挺胸於世間,再無屈辱之患。”朱元璋聽後,沉默良久。
朱雄英內心想,“後世之清朝,雖也曾坐擁華夏大地,然其治國之策多有弊端,閉關鎖國,致使我華夏與世界隔絕,科技停滯,文化亦受壓抑。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多少仁人志士含冤受屈,文壇墨苑一片凋零。且面對列強入侵,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將我中華數千年之尊嚴踐踏於地。斷不能容忍重蹈此等覆轍,定要讓大明以開放之姿,海納百川,廣納賢才,興工商,振科技,強軍事,使我大明成為世界之翹楚,讓漢人之光輝永遠照耀這片土地,絕不讓華夏兒女再受那等奴役之苦。”
只聽得朱元璋說,“咱知道嘍,大孫,你放心,你身後有咱,咱是你後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