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烏臺詩案 (第2/2頁)
朝廷未採納。後來他又獻上《平戎十策》,提出屯兵河東等戰略構想。
出使契丹:張方平曾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對他讚賞有加,還將坐騎送給他。
治理地方:他在益州任刺史期間,透過冷靜的分析和果斷的決策,穩定了蜀地局勢,成功抵禦南詔大理儂智高的侵擾,贏得了民眾的敬重。
3. 對蘇軾的幫助:
張方平對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有知遇之恩。在蘇家父子名不見經傳時,張方平把他們推薦給了歐陽修,並給他們提供了從家鄉赴京師趕考的盤纏、路費。
在“烏臺詩案”發生後,已退休在家的張方平不顧自身安危,為蘇軾辯護,率先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營救他。蘇軾視張方平為親人、摯友、恩師,在得知張方平去世後,為他服孝三個月,並撰寫了《張文定公墓誌銘》。
4. 文學成就:他編著了四十卷的《樂全集》。
總的來說,張方平是北宋時期一位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政治才能、品德以及對蘇軾的幫助都為後人所稱讚。
《湖州謝上表》是蘇軾於元豐二年(1079)調任湖州知州時,向宋神宗上的謝表。
原文如下:
臣軾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顧惟何人,亦與茲選。臣軾中謝。
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罪固多矣,臣猶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藉資而顯受。顧惟無狀,豈不知恩。
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無任。
這份謝表本是例行公事的公文,但其中“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等語句被新黨抓住把柄。“新進”一詞被解讀為蘇軾對王安石變法後當政的新黨的諷刺,他們認為蘇軾是在表達自己不願與新黨合作,並且暗諷新黨“生事”。
這一謝表成為“烏臺詩案”的導火索,御史們以此為契機,開始蒐集蘇軾詩文中的其他所謂“譏諷朝廷”的證據,對他進行彈劾審訊,最終釀成了一場文字獄,蘇軾也因此遭受牢獄之災,後被貶至黃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