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1章 崇禎帝臨危思變革 (第3/4頁)

加入書籤

的賦稅負擔,苦不堪言。崇禎帝深知此中弊端,下定決心要整治這一亂象。

戶部官員們接到旨意後,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們組織起一支支專業的清查隊伍,奔赴各地,深入鄉村田野,挨家挨戶地核查田畝數量,查閱土地契約等相關憑證,與地方的魚鱗圖冊進行仔細比對。一旦發現有地主豪紳存在隱瞞田產、偷稅漏稅的行為,便立即按照律法嚴肅處理,不僅要求他們補繳所欠的稅款,還會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懲罰,重者甚至會沒收部分田產,以儆效尤。

同時,崇禎帝也意識到商業發展對於國家經濟的重要性,以往過多的商業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業的繁榮,使得商人的積極性受挫,貿易活動也變得不那麼活躍。於是,他果斷做出決策,鼓勵商業發展,下令降低一些不必要的商業稅,讓商人們能夠有利可圖。這一舉措猶如給商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各地的商人聽聞此訊,紛紛振奮起來,他們積極拓展生意,開闢新的商路,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市場變得更加繁榮活躍。隨著商業的蓬勃發展,國家的稅收來源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再僅僅依賴農業賦稅這單一的渠道,國庫的收入漸漸充實起來,彷彿乾涸的河流重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為國家的各項建設與改革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在農業上,崇禎帝雖看到了當下部分地區呈現出的繁榮之景,田野裡莊稼長勢喜人,農民們辛勤勞作,收穫頗豐。但他也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力,察覺到傳統農業面臨的諸多潛在危機,就如氣候變化這一因素,近年來愈發無常,時而乾旱少雨,讓莊稼缺水枯黃;時而暴雨洪澇,將大片農田淹沒,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而且在一些地區,依舊存在著灌溉難題,有的地方水源匱乏,有的雖有水源卻因水利設施陳舊落後,無法將水有效地引到田間地頭,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威脅著百姓的生計和國家的糧食安全。

崇禎帝深知農業乃國家根基所在,根基不穩,大廈將傾,必須要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應對。於是,他召集各地農官與那些經驗豐富、對土地和莊稼有著深厚瞭解的老農進宮,眾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討應對之策。在這場關乎農業未來發展的討論會上,老農們紛紛結合自己多年的耕種經驗,暢所欲言,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農官們則從政策制定和組織實施的角度進行補充完善。

在眾人的建議下,崇禎帝果斷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的灌溉技術。他責令工部組織人力物力,派遣專業的水利工匠前往各地,指導百姓開鑿更多的水利溝渠。這些水利溝渠有的沿著山勢蜿蜒而下,巧妙地利用地勢落差,將河水引入乾旱之地;有的則透過修建水閘、堤壩等設施,實現對水源的合理調配,讓水能夠按需流向不同的農田。同時,還鼓勵百姓採用水車、桔槔等灌溉工具,提高灌溉效率,確保農作物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都能得到充足的水源滋養,儘可能地減少因缺水而導致的產量損失。

並且,崇禎帝鼓勵農官們深入民間,與農民們打成一片,收集各類優良的農作物種子。這些種子有的是農民們在長期的耕種過程中偶然發現的變異品種,具有抗病蟲害、高產等優良特性;有的則是從其他地區引進的適合本地種植的新品種。農官們將收集來的種子進行分類整理,然後在專門的試驗田中進行試種培育,仔細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產量表現等。若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種,發現某種種子成效顯著,確實能夠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百姓在災年也能有足夠的糧食度日,崇禎帝便會下令大力推廣至全國,讓更多的農民受益。透過這些舉措,崇禎帝期望能讓農業這一國家根基更為穩固,讓百姓的飯碗端得更穩,國家的糧食儲備更加充足,即便面臨天災人禍,也能有足夠的底氣應對。

文化方面,崇禎帝尊崇儒家經典,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是教化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