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5章 猥瑣發育一年 (第4/4頁)

加入書籤

氨工業出現之前,需要承載至少300萬人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海外領地只能養活300萬人,而是指只有達到這個人口規模,才能確保海外領地肥沃的土地不被荒廢。當海外領地的人口超過300萬時,就意味著可以開始向南洋各島擴張,爭奪更多的土地資源。然而,在未來的一百年裡,人口的增長還遠遠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土地擴張。如果某一地區的人口過於密集,而又缺乏工業區的支撐,僅僅依靠第三產業來養活多餘的人口,這無疑是對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底層的農業人口辛勤勞作,養活著龐大的文官管理階層以及為他們服務的第三產業人群。在古代中國,一位達官貴人出行時,往往會有大批僕人前呼後擁,這些圍繞著顯貴的僕人就是第三產業的人群。他們與現代第三產業面向大眾服務的模式不同,這些人只服務於貴族階層。因此,蘇星雲對於原時空裡某些人所說的“每次改朝換代都要殺一輪中國人,以此空餘出土地來解決矛盾”的觀點持有相反的看法。他認為,並不是每次改朝換代都要屠殺農民,而是應該清理那些盤踞在高層的貴族食利階級,給廣大農民減輕負擔。真正給農民帶來災難的,往往是那些不從事生產、只會舞文弄墨的文字遊戲高手。他們掌握著輿論,剝削著大眾。

中國的土地是有能力容納2億人口的。然而,歷史往往顯示,當人口達到一億時,就似乎觸及了某種極限。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那些脫離實際的文人管理者的錯誤。

蘇星雲志不在此,他不會效仿前人建立一個王朝,然後留下皇族血脈,等待幾百年後的覆滅。他決心推行一種超越時代的制度,儘管這樣的制度對於他所處的時代來說可能過於先進,但他仍然堅定不移地決定克服一切困難,堅定地走下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