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2章 解析素第33章 評熱病論 (第2/5頁)

加入書籤

妙。

總的來說,用周易哲學來深度解析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使我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認識熱病的本質和規律。它讓我們看到了疾病不僅僅是身體的問題,更是與宇宙、與自然、與人類自身的內在聯絡息息相關。這種跨學科的思考和探索,為我們理解和治療熱病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認識。

在醫學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不應忘記古老智慧的價值。周易哲學與醫學的結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向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透過對評熱病論的深入研究和解析,我們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提供新的啟示和借鑑。讓我們在周易哲學的智慧光芒中,不斷探索醫學的奧秘,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貢獻更多的力量。

二、《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主要論述了多種熱病的病機、症狀、預後等內容,是中醫理論中對熱病研究的重要篇章。以下是對其具體的分析:

1. 陰陽交:

症狀表現:患者汗出後隨即又發熱,脈象躁動急速,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且不能進食。

病機:人體出汗本應是邪氣退卻、精氣戰勝邪氣的表現,精氣勝則能食且不再發熱。但陰陽交患者汗出後復熱,是邪氣勝過了精氣。不能進食則精氣缺乏後續補益,導致病邪留滯體內。

預後:這是一種危重症,預後不良,《熱論》中提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陰陽交患者的脈象與汗出不相應,是精氣不能勝邪,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2. 風厥:

症狀表現:患者全身發熱、汗出,煩悶且煩悶不因汗出而緩解。

病機:出汗後發熱不退是風邪侵犯所致,煩悶不解是由於下氣上逆。太陽主管全身陽氣,最先受邪,少陰與太陽相表裡,少陰受太陽發熱的影響,其氣向上逆行導致厥。

治療方法:應針刺太陽、少陰表裡兩經,即刺太陽以瀉風熱之邪,刺少陰以降上逆之氣,並內服湯藥。

3. 勞風:

症狀表現:勞累後出汗,病邪侵犯肺部,使人頭和脖子硬,頭目昏眩、看東西模糊,吐粘痰,怕風吹,身體寒冷併發抖。

預後及治療:精力旺盛的青年人經適當治療三日可愈;中年人五日可愈;老年人七日始愈。患者咳出青黃色粘痰,應使痰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否則會傷肺,甚至導致死亡。

4. 腎風與風水:

腎風症狀:面部浮腫,影響言語。

誤治後的表現:腎風患者本身體虛不應當針刺,如果誤刺,五天後病氣必然發作,會出現少氣、定時發熱、發熱從胸背上至頭部、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走、月經不來、心煩不能進食、不能仰臥,仰臥則咳嗽加重等症狀,此時病名為風水。

這一篇還提出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重要觀點,強調了人體正氣不足是邪氣侵襲的基礎。該篇對於中醫臨床中認識和治療熱病及其變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以下是《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的原文與譯文:

原文: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譯文:黃帝問道:有的溫熱病患者,出汗後隨即又發熱,脈象躁動急速,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且不能進食,這種病叫什麼呢?

原文: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譯文: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名叫陰陽交,得了這種病的人是會死的。

原文:帝曰:願聞其說。

譯文:黃帝說:我想聽你說說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