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章 甩鍋:晉商徽商的鍋 (第4/5頁)

加入書籤

門時,似乎將所有的煩惱都隔絕在了門外。

然而,此時的大同城卻已如炸開了鍋一般沸騰起來。城中的商人們聽聞葉淇即將倒臺,個個義憤填膺。他們想起這些年來受到的種種不公待遇,皆是因這位巡撫大人的無能所致;軍戶們則咬牙切齒,因為葉淇的決策失誤導致他們的生活愈發艱難;而那些辛勤勞作的農夫們更是群情激奮,他們辛苦耕耘換來的成果被葉淇弄得所剩無幾。於是乎,眾人不約而同地湧向巡撫衙門,想要當面質問這位即將害得他們陷入絕境的庸官。

對於葉淇來說,此時此刻,這小小的牢房反倒成了最為安全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憤怒和怨恨,而他只能蜷縮在這裡,獨自承受著命運帶給他的沉重打擊。

******

【商人嘛,終歸是要以生意為重的。就在這個時候,那些精明的晉商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了邊貿這塊大蛋糕,畢竟在當時來說,最能賺得盆滿缽滿的買賣,毫無疑問當屬與蒙古人的貿易往來。然而,明朝和蒙古之間長久以來一直處於相互對峙且存在隔閡的狀態,就連雙方之間的互市也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被關閉長達數十年之久。所以說,想要成功開展這項利潤豐厚的貿易活動,還真就缺那麼一個恰到好處的契機。

時間來到了明穆宗隆慶四年,也就是公元 1570 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兒——蒙古俺答汗的孫子把那漢吉對自己祖父搶奪他未婚妻的行為感到極度不滿,一氣之下竟然選擇嚮明朝投降。在處理這起突發事件的交涉過程當中,時任宣大總督的王崇古站出來提出了一項名為“封俺答,定朝貢,通互市”的和議政策。

不得不說,王崇古的這個提議相當有遠見卓識,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以及張四維等一眾權貴的支援和認可。有意思的是,王崇古和張四維兩人之間還有一層特殊的親戚關係,他們可是實打實的舅甥關係呢!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和張家可都是晉商中的巨頭,財力雄厚。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王崇古會積極推動這項和議政策了,說到底啊,他這麼做無非就是想給廣大晉商謀取更多的利益罷了。

王崇古的父親名叫王瑤,其伯父則喚作王觀,兄長乃是王崇義,此三人皆是聲名遠揚的大商人,皆出身於赫赫有名的蒲州王家。無獨有偶,張四維之父名為張允齡,他還有個叔父叫張遐齡,弟弟叫做張四教,同樣也都是腰纏萬貫的大商人,而且都來自於蒲州張家。

要說促成那與俺答之間的和議一事,若硬要論起來,與其說是契合了整個國家的利益,倒不如講是更為貼合自家以及龐大的晉商群體之利益來得恰當些。自那次和議達成以後,張家口這座城市便逐步發展成為規模最為宏大的邊貿市場。而在該地眾多的商人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以下八大商家: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以及黃雲發。這八位商界巨賈可不僅僅只是跟蒙古人做著生意而已,待到萬曆末年之際,隨著遼東地區女真人的崛起,他們更是漸漸地將自身的貿易重心轉移到了與女真方面的往來之上。

在那風雲變幻、動盪不安的明末清初時期,天下局勢猶如一團亂麻。當時,中原大地正處於明王朝與新興勢力後金之間激烈對峙的局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群人膽敢無視朝廷頒佈的嚴厲禁令,肆意妄為地穿梭於塞外和遼東之間,從事著猖獗的走私活動。這些膽大妄為之人,便是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

他們源源不斷地將至關重要的鹽、鐵、糧食以及布匹等物資,從塞外運往遼東地區,然後再用換來的物品,去交換後金軍隊入關時所掠奪而來的各種贓物。這種非法交易不僅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經濟秩序,更給明朝的國防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

當滿清鐵騎最終成功入關之後,順治皇帝特意親自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