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章 甩鍋:晉商徽商的鍋 (第3/5頁)

加入書籤

更是索性在邊疆地帶招募流亡人口,大規模開墾荒地,自行種植糧食以滿足需求。這種行為被後人稱之為“商屯”,成為了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現象。

“開中法”的實施,在多個方面給明朝帶來了相當長時間的穩定。首先,透過就地屯田,可以避免軍糧長途運輸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提高了軍隊的後勤保障效率。其次,這項政策有效吸納了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流民,不僅減輕了社會動盪的壓力,還增強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再者,當地駐軍也能從中受益,減少了對周邊地區的騷擾,同時保證了充足的糧草供應,確保了邊境地區的安全。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開中法”無疑是一種較為先進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正所謂天下之事皆有利有弊,“開中法”的推行使得晉商暴富,但也侵害了徽商的權益。在明清時代,兩淮地區以產鹽聞名,而那些財力雄厚的徽商基本上都從事鹽務貿易。然而,“開中法”的實施導致大量的晉商掌握了鹽引,這無疑切斷了徽商們的財源。面對這種情況,徽商們自然不會安安靜靜地看著他人發財。若徽商想要效仿晉商進行\"商屯\"或者運輸糧草來獲取鹽引,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 1492 年),當時擔任戶部尚書的葉淇對鹽法進行了改革。他將原本的\"開中法\"所規定的\"納糧運邊\"改為\"納銀運司\"。也就是說,以前想要取得鹽引,只需將糧食運送到邊鎮;而現在,則可以直接在揚州等地方的鹽運司繳納銀兩,換取鹽引,隨後國家會用這些銀子購買糧食並轉運至邊鎮。

葉淇作為淮安籍貫人士,由於地緣關係以及濃厚的鄉土人情,長期受到鹽商們的特別關照與恩惠,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收受賄賂的行為。因此,他所推行的變法政策,實際上更多地偏向於徽州商人,而非其他地方的商人。畢竟,揚州距離徽州較近,而與山西相隔較遠。這樣一來,徽州商人無需再長途跋涉,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將食鹽運往遠方銷售,只需使用銀錢就能夠輕鬆購買到鹽引。這無疑讓徽州商人省去了千里迢迢運輸食鹽的煩惱,但對於山西商人而言,則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然而,這次葉淇變法給整個明朝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它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商業秩序,還使得原本繁榮的商業環境陷入混亂。更為嚴重的是,自納銀運司改革之後,邊境的商屯紛紛被廢棄,邊商們要麼南下尋求新的商機,要麼轉行從事其他行業。這一系列變化導致邊鎮的物價迅速上漲,邊軍生活困苦不堪,戰鬥力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朝廷不得不從其他地區調運糧食以支援邊疆,一切都回到了開中法實施之前的困境。此外,邊軍也不時出現劫掠現象。】

*****

在那遙遠的成化二十二年,時光彷彿凝固在了這風雲變幻的一刻。時任大同巡撫的葉淇,面色凝重地站在巡撫衙門內,望著窗外的天空,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他心中明白,自己原本光明璀璨的仕途之路已然黯淡無光,不僅心心念唸的戶部尚書之位與他漸行漸遠,就連眼前這大同巡撫的官職恐怕也是朝不保夕了。更為嚴重的是,他深知此番變故將會連累到自己的子孫後代,讓他們的人生道路佈滿荊棘。

葉淇緩緩地抬起手,輕輕地摘下頭上那頂象徵著權力和地位的烏紗帽。他的動作顯得如此小心翼翼,彷彿手中捧著的不是一頂帽子,而是自己破碎不堪的夢想。接著,他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大同巡撫的大堂中央,恭恭敬敬地將烏紗帽放置在公案之上。做完這一切後,他轉身離去,背影孤獨而又落寞。

離開大堂後的葉淇,默默地走向了牢房。那狹窄陰暗的空間對旁人來說或許意味著失去自由,但此刻於他而言,卻成為了唯一能夠躲避外界喧囂和指責的避風港。當他走進牢房並關上那扇厚重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