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7章 留髮不留頭 (第2/3頁)

加入書籤

這種裝束,但入關之時,由於多爾兗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進來的,當時他們並沒有信心能夠真正留在北京,所以並沒有這種強制命令,包括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數萬關寧軍仍然保留著原來的頭髮與服裝。

雖然早在前一年,就曾經有前明官員為了向滿清征服者表示忠心,主動帶著自己家人剃髮易服,以示效忠,並且上書請求改變發冠制度。然而,這一行為當時並沒有被剛入關的滿清統治者接受。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局勢的變化,清朝逐漸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自認為已經消滅了明朝勢力的豫親王多鐸開始在南方全面推行剃髮易服政策,以加強對漢族地區的控制和同化。

而六月初五,攝政王多爾袞頒發了“剃髮令”,規定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盡令剃髮。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要求官民俱依滿式,不許異同。宣稱: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

第二輪的剃髮令與孫之獬有著直接的關係。孫之獬乃是天啟年間的進士,他在清軍入關之後,竟然舉家投降了清朝,企圖在這個新的政權中謀取高位。他甚至向攝政王多爾袞進言說要推行剃髮易服的政策。

在明末時期,有大量的官員投降了清朝,但他們對外常常宣稱是藉助清軍來攻打李自成,以恢復明朝的江山,從而掩蓋自己的投降行為。這些貳臣們多少還心存愧疚,進入清廷後少有那些助紂為虐的人。

然而,孫之獬卻是出於個人的私慾,妄圖消滅漢族人三千年來的傳統服飾和髮型,他的卑鄙無恥程度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使是以引導清軍入關而聞名於世的吳三桂,也沒有帶領數萬關寧軍剃髮易服,反而曾經當面勸說多爾袞廢除剃髮令。

孫之獬這種數典忘祖的行徑,讓漢人對他恨之入骨,巴不得將他碎屍萬段、挫骨揚灰。

儘管明朝的文武官員們長期沉浸於官場之中,政治的陰險狡詐已將他們的志向消磨得近乎麻木,但漢人的血氣和骨氣依然深厚。與那些在官場中變得軟弱無力的人不同,普通百姓堅決不肯放棄祖宗的尊嚴,拒絕接受這種精神上的“閹割”。從南方到北方,全國各地都爆發了大規模的抗爭運動。

其中,在孫之獬的故鄉山東,謝遷領導著山東的軍民發起了一場反對滿清剃髮令的大起義。順治四年六月,謝遷成功攻佔淄川。破城之際,孫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憤怒的淄川民眾一併抓獲並獻給義軍。老百姓們壓抑已久的屈辱和憤怒在這一刻爆發出來,他們將所有的怒火都傾瀉在了孫之獬這個罪魁禍首身上。

根據《淄川縣誌》中的記載,孫之獬本人被五花大綁達十多天之久,他的頭皮上被戮滿了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粘附其上,稱之為\"種發\"。這種殘忍的懲罰方式不僅讓孫之獬遭受了極大的痛苦,更是對他的一種羞辱和譴責。

孫之獬被擒殺的訊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中原大地,漢人無不為之拍手稱快。這個曾經背叛國家、諂媚異族的漢奸終於得到了應有的下場,這也令天下漢人為之大喜,明末清初顧炎武在得知此訊息後激動得熱淚盈眶,甚至開始載歌載舞以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

然而,諷刺的是,儘管孫之獬為清朝效力,但當他死後,朝廷卻沒有給予他任何的旌表和撫卹。因為此時的清廷已經逐漸接受了漢人儒家的思想觀念,對於那些反覆無常、背叛舊主的人深惡痛絕。所以,即使孫之獬曾為清朝而死,他仍然遭到了滿清朝廷的唾棄和遺棄。】

*****

“完了,完了!這以後科舉之路算是徹底斷了啊……”山東某地,孫之獬滿臉絕望地癱坐在地上,嘴裡喃喃自語著。他怎麼也想不通,為何命運如此捉弄人?明明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