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章 四批:失敗的南遷 (第2/3頁)

加入書籤

心知肚明得很吶!假如換位處之,讓自己置身於相同的情境之中,恐怕不是毅然決然地表示反對,就是猶豫不決、畏首畏尾而不敢明確表態。

“說不定啊,崇禎皇帝手下的那幫大臣其實都是滿懷赤誠之心的忠臣良將呢,壓根就未曾動過向南遷徙的念頭,自然而然也就不可能公然表態支援如此重要且影響深遠的決策啦。”身處明宣宗時期的于謙暗自思忖著。

“要是換作是我的話,大概也只能這麼辦咯。身為臣子,又怎敢貿然提議南遷之事?畢竟誰能不怕一旦真的實施遷都計劃後,那位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會故意找茬兒,給咱們這些當臣子的人‘小鞋’穿呢?所以嘛,持反對意見或是保持沉默不語,方才是最為明智、能夠保全自身的做法呀。”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嚴嵩這般琢磨道。

“身為一國之君,竟然連表明態度的勇氣都沒有!反而妄圖把因遷都導致失去國土的罪責推到大臣身上,簡直是異想天開、痴人說夢!”成國公朱純臣心中憤憤不平,此刻他正被迫跪在天幕之下,承受著來自萬曆皇帝的壓力,只覺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何其愚昧腐朽!如此重大之事,理應由皇帝親自決斷,豈能任由臣子們左右?由此觀之,此等不肖子孫著實缺乏成為一代明君的資質與能力。”

朱元璋不禁長嘆一聲,目光透過天幕中詳盡的解說,早已洞悉一切。他深知大明王朝的覆滅,崇禎帝需承擔一大半的責任,而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崇禎未曾接受過系統的帝王教育,對如何治理國家、行使皇權一無所知。儘管他殫精竭慮、勤奮努力,所做之事卻往往徒勞無功,最終無力迴天。

【公元 1644 年3月初,有一名大臣曾經戰戰兢兢地向崇禎提出了一個方案:懇請皇帝堅守北京城,同時派遣太子前往南方的江南地區。聽聞此言,崇禎皇帝頓時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呵斥道:“朕殫精竭慮治理天下十幾載,尚且未能達成所願,區區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又能成何大事?”言罷,崇禎皇帝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這個提議。】

“呸!”隨著這聲唾棄之聲響起,身為一國之君且對太子朱標深信不疑的朱元璋,此刻面色漲得通紅,胸膛劇烈起伏著,顯然被氣到了極點。他實在難以接受崇禎對於自家太子竟懷有這般深沉的戒備之心,以至於怒不可遏地連連跺腳。

而那位曾與父親明仁宗一同守護南京,併為太宗永樂大帝北伐籌備物資的明宣宗,也對此種做法表示極度不滿和無法認同。

然而,自明英宗之後的諸位帝王卻表現得頗為淡定從容。因為他們心裡清楚問題究竟源自何處——這口碩大無比的黑鍋正是由明英宗所遺留下來的,而後世的子子孫孫們則不幸成為了鍋中之物,飽受其苦。

嘉靖帝和萬曆帝回想起自身對待太子時的那種防範之意,不禁長嘆一口氣,滿心無奈。面對如此局面,他們深知再多言語也無濟於事,唯有眼睜睜地看著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覆滅之路……

【崇禎帝的南遷計劃,終究只是停留在設想階段,未能付諸實踐,成為一段令人惋惜的歷史懸案。然而,命運的齒輪無情轉動,當崇禎帝自縊身亡的噩耗傳至南京時,留守在此的諸位大臣迅速做出決斷,擁立了新君即位,以維繫大明王朝的命脈,這便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南明政權……】

就在此刻,“南明”二字宛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響徹天際。身處不同時空的大明十六位帝王,原本略顯萎靡的神情瞬間變得振奮起來。他們意識到,南方廣袤無垠的土地依然掌握在手中,尚有一線生機。

更何況啊!眾人皆覺得僅從李自成於北京城的所作所為來判斷,他決然算不上是一位有資格開創國家大業的君主,哪怕與歷史上那些同樣出身草莽的綠林好漢、赤眉軍以及黃巢相比,也是遠遠不及的。或許就在其踏入北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