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六百七十八章 官場鬥爭技術延 (第1/2頁)

加入書籤

半個時辰過去,里長從祀堂出來,兩手放在太陽穴上慢慢揉著。

他嘴裡還嘟囔:“咱果然不行,上層的玩不過,下層的還是差太多,咱以為宣城縣的官員都是相互幫助的呢!”

嘟囔完,他四下看看,搖搖頭去看村裡的事情,邊走邊想。

憨憨給簡單地講了幾種真正的地方發展情況,之前的都是農業方面的,與百姓關聯最密切。

官員到地方,除了發展第一產業,還要有第二產業,即工業、手工業。

村子在秦淮河南岸建的各種廠子,屬於手工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人手。

這等廠子挪到哪個縣,哪個縣便富裕,縣裡的官員只要別搗亂,政績直接到手。

作為一個地方官,不是里長,知縣是基礎。

那麼一個合格的地方官,在除了教百姓種植、養殖等方面的事情後,必須發展工業。

其中一個辦法為引進外來資金,找商人到縣裡投資,商人憑啥去?

首先給商人畫餅,不,是描述美好未來,比如縣裡有多少人口、自然資源是哪些、開採難度低、交通便利。

若說完商人還不答應,可以告訴商人免稅,從開始生產時算,免三年,之後再有三年減半,或者免五年也成。

投資商人的稅不重要,百姓多了工作,增加收入,百姓要消費,消費就能收到商稅。

商人被忽悠,不,被打動了,決定去投資建廠,人家知縣說了,廠區地面平整給做好,路看著哪不行,再修修。

而且旁邊有河,能夠架上水力紡車,縣裡會劃出荒地專門種棉花。

商人過去把水車什麼的都給建好了,準備收麻、收棉花紡線、織布的時候,主簿把知縣給告了。

主簿說知縣勾結奸商,坑害縣中百姓,明明要收稅的,結果知縣跟奸商一起合謀給弄掉。

而且由於水力紡織的出現,讓縣中依靠織布為生的百姓斷了活路。

如果再誅心一下,可以說有如自己家養牛的被知縣坑得去給別人放牛。

此題本傳到朱元璋面前,相信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上面一問,是不是免稅了?是哈?是不是在家織布的百姓不得不去商人的工廠幹活?是哈?

行了,抓起來。

縣裡一時間沒有知縣,主簿升上去,其他的本地官員一起進步。

轉過頭,升上來的主簿告訴商人別怕,稅得交,三十分之一,但收的麻和棉花,可以便宜二十分之一。

那麼多出來的六十分之一利潤可以官員分了,主簿鬥爭成功。

再一種是知縣騙不到商人過來投資,打算採用集資的方式,縣裡的一些百姓湊錢建廠子。

而且主簿也是上面派來的,兩個人能夠配合,不會出問題。

等廠子一建好,縣丞是本地的,聯合出資的人要求撤資,錢已經用了,知縣和主簿拿不出來。

百姓聯名上告,說知縣與主簿強迫百姓舉債行商,結果沒有人幹活,百姓活不下去了。

上面問,是不是要求百姓出錢的?是哈?是不是沒有人去廠子幹活?是哈?行了,收拾。

兩個官員被抓,縣丞帶著人上來,找本地的百姓幹活,賺了錢就能貪墨了。

集資運作被坑,再換個思路,由衙門出錢,屬於官營。

像製造水力紡織的東西,百姓不是每年有一個月的徭役嘛!就幹這個,木頭去山上砍伐,鐵得買,先欠著鐵匠的錢。

等造好,衙門出錢收購棉花和麻,再招工。

此次知縣、主簿、縣丞、典史全是一夥的,從上面派的。

小吏和衙役都是本地人,他們幹了很多年,看到有發財的機會,他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