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4章 抗生素 (第2/2頁)

加入書籤

到的產物)浸泡含青黴素的活性炭。

由於青黴素屬於弱酸性物質,不溶於酸性水,這個步驟可以去除鹼性雜質。

最後將活性炭加入到除雜後的草木灰水中,便可使青黴素從活性炭中溶解出來,從而獲得純度相對較高的青黴素溶液。

畢竟是要用於救人的藥物,提取後的青黴素還要最終經過測試其藥性。

每一批提純出來的青黴素,都要抽取少許,在培養皿中觀察能否滅殺葡萄球菌。

測試有效後,青黴素才能裝入玻璃瓶中作為藥物,預備註入傷病員的身體中。

因為土法提取的青黴素不好判斷含量比例,需要進行臨床實驗,漸漸測試出傷病員所需的青黴素劑量,如果是嚴重的傷口感染潰爛,則需要分多次加大劑量注射藥物。

要注意的是,鑑於人體免疫系統的特殊性,大量且頻繁注射青黴素,人體會漸漸產生耐藥性。

一些小病小痛,或不算嚴重的咽喉炎、區域性發炎都不應濫用青黴素。

即便是不算嚴重的傷口,能用酒精消毒則用酒精消毒,除非致病菌已經從傷口進入人體造成發燒時,才可選擇注射青黴素。

否則一旦產生耐藥性,等到真正遇上嚴重的開放性傷口,或重度感染時,原本可以救治的感染也會變成無藥可醫的地步。

在青黴素誕生之前的戰場中,傷病員因傷口感染導致的死亡數量甚至能夠多過直接戰死計程車兵數量。

比如距離青黴素藥劑誕生前較近的大規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此戰中兩方陣營受傷總人數超過兩千萬。

直接陣亡人數為九百萬(有很多搶救不及時而死的沒有計入因傷不治而死)。

雖然因為統計不全面,沒有準確的因傷口感染而死的資料,但從傷員的死亡率可以判斷,死於傷口感染的傷兵要遠遠多於直接陣亡人數。

而在連基本殺菌消毒和止血手段都不成熟的古代,因感染死亡計程車兵比例只會更大。

出於古代救治條件有限,一些受傷嚴重計程車兵可能直接就被放棄了,在戰場上連救治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歸入為戰死。

而有了青黴素後,傷兵因傷口感染死亡的比例大幅下降。

甚至連缺胳膊缺腿的傷兵,都能被青黴素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

傷兵死亡的原因更多變成了失血過多,或內臟受傷難以救治。

基於青黴素的強大藥效,後世也得以在外科手術一道上有了更大的進步。

像開膛破肚這種駭人傷勢帶來無可避免的嚴重感染,都能被青黴素生生壓下去。

不必擔心患者感染的外科醫生們,只要保證供血與病人的生命體徵,甚至可以做到更換心臟、腎臟、骨骼、骨髓、關節、開顱、縮胃(為了減肥縮小食量,減去三分之二的胃)、截腸造瘻(腸道嚴重病變,將排洩口從肛門改到腹部)等等匪夷所思的手術。

因此青黴素也被譽為醫學進步無可爭議的劃時代發現。

最後要提的是,青黴素的音譯名稱是盤尼西林。】

天幕將青黴素注射方式和簡易注射器的製作方法播放了出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