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7章 舌辯群儒(一) (第2/2頁)

加入書籤

?在下最羨慕的便是魏徵那樣擁有文人風骨的人了,想必太常侍也聽說過魏徵與唐太宗的事情。若是按照董仲舒所說的君為臣綱,那麼魏徵便不能在唐太宗提出有損國家的建議時提出反對意見,那麼還會有貞觀之治那樣的盛事嗎?”

呃……

孔遊沉默了。

王大富緊接著說道:“至於父為子綱,秦二世而亡,最為可笑的便是扶蘇僅僅是接到了一封蓋有玉璽的假詔書便自殺身亡,成全了胡亥以及趙高。若是扶蘇選擇了違抗這紙詔書呢?扶蘇擁有蒙恬率領的長城兵團,是當時大秦帝國最為強大的軍隊,那麼秦朝還會二世而亡嗎?”

如果說第一個夫為妻綱,王大富說的還算有點勉強,可是接下來的君為臣綱以及父為子綱,王大富說的有理有據,令孔遊找不出任何反對的理由。

王大富自己也知道,他的這些話有些離經叛道,所以繼續說道:“當然,在下所說的這些話,並不是說讓做臣子的反對君上,做子女的反對父母,而是想說,情況不同,選擇也不同。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出自己的判斷,然後才去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林楓點了點頭:“王大富這番話說的不錯,你們也要記住,不要事事都順著朕的意思來,否則,大夏覆滅就在朝夕之間。”

梁士齊等重臣連忙符合道:“陛下說的是。”

而孔家那邊看到孔遊吃癟,便知道不能任由王大富這麼說下去了。

隨即便有人站了出來:“好一個顛倒黑白的小子!我問你,你可知道,何謂華夏!”

王大富眉頭一皺:“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出自唐代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又是何意?”

王大富不知對方想要說什麼,便解釋道:“夷狄到了中原地區,習用了華夏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華夏族,而中原華夏族如果進入了邊遠地區,習用了夷狄的文化習俗,他們就成為了夷狄,是夷狄還是華夏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所習用的文化,就是說華夷之辯不是血統上的區別而是文化上的差異。這句話出自韓愈之筆,是韓愈對《春秋》筆法所作的概括。韓愈雲: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是說《春秋》以禮作為判別夷狄與中國的標準,凡是言行符合禮的,夷狄亦可視為中國,反之,則中國亦可視為夷狄。所謂禮,即以周禮為核心的道德規範。”

那人便說道:“正是如此,我們儒家為了教化萬民,以禮服人,令蠻族臣服於我華夏,證明我儒家才是華夏最重要的思想,是令華夏發展至今的功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