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九 蒼髯白甲待歸來(一) (第1/3頁)

加入書籤

“……山河仍在,在更多的不在之中\/惟有它一如既往,替我們祈禱春暖花開\/為苦命的親人們送去沉甸甸的果實和希望\/山河仍在,它像樹和雲一樣坐懷不亂,像每天\/那麼年輕,永恆的歌者,在沉重的時刻\/把我塗抹著膽汁的笑臉啟用。”(羌人六《山河仍在》)

嘉佑二年四月初八,程夫人去世。父母在,故鄉才是軟水柔山,才可以隨時回去重溫舊夢,討個意外的歡喜。其美也若何,春豔桃花水;其妙也若何,秋風度桂枝。只一年,慈母遠去,廢園淒涼,只餘剩水殘山。蘇軾望著紗觳行內外的白紗,坐於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鳥的家在樹上,樹蔭之有國也有家。每隻野貓都有棲身之地,而他的夢在這個春天裡爬滿了螞蟻。他要捧讀生命與亡靈之書為母親修個冢,將血和路過的春風埋成堆。

作為長子,蘇軾被立為主喪人;作為家長,蘇洵被立為“護喪人”,操辦整個喪禮。蘇軾的乳母應採蓮,妻子王弗,蘇轍的保姆楊金蟬,妻子史氏等皆著素衣,披頭散髮。按理法,蘇軾兄弟須三日不食。二人連日來千里奔波外加悲慼,至家已身虛如絮。家人為他們略備漿粥,權作將息,算是對理法的權變。女人們早將程夫人的遺容整理好,穿上壽衣,灌一小勺米飯入逝者口中,再放銅錢一枚,願逝者一路西行衣食無憂。靈座設在程夫人遺體的南面,安放一個架子,上置香爐,以及酒、果等祭品。靈座設下,親友們便可來此哭喪。數日後,蘇軾蘇轍移程夫人遺體入棺內,用衣服填滿棺材的縫隙。親人們作最後的道別,便釘牢棺蓋,開始守靈。

守靈以三天為限,《禮記·問喪》中有“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已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為之決斷,以三日為之禮制也”。古人認為,人死後,陰間路遠,其靈魂留戀陽間親人,三天內會再回家探望,故子女須候在靈堂內,待其魂歸。遺體旁一燈如豆,為靈魂照亮回家的路。為防油盡燈枯,靈魂迷路,親人們輪番看護,燈始長明。守靈三天,親人的難捨難分漸歸於平靜,接受斯人已去,也為親友遠道而來預備下時間。

喪事完畢,開始安排葬禮。按古代禮法,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一月而葬。不過在宋代,劃分並不如此明確,如司馬光言:“今世著令,自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官員和百姓需得在三個月內安葬逝者。

葬禮由專業的“葬師”主持。所謂“卜宅兆、葬日”,占卜選擇墓地和時日下葬。“世俗信葬師之說,既擇年月時日,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貴賤、賢愚、夭壽盡繫於此……”(司馬光)

蘇洵請來看風水的葬師,是“看地仙”的後人,猶記得當年,其祖父給蘇洵的祖母看過象耳山的墓地。葬師帶他巡遊群山,所過無中意處,最後來在武陽安鎮可龍里,胸次豁然開朗,只見山勢逶迤而來,高大壯偉,末端分為兩股,纏繞環抱。一泉噴出兩山間,水流向北,在右股下蓄水成井,滋養附近人家百餘。葬師驚呼:此地大吉呀!蘇君請看:水隨山轉,山盡水出,山水交融。周山之靈氣聚於此地而不散,葬書所云“前有一泓水,後有二峰望,秀水入明塘,後代出卿相”,此乃神仙居所,尊夫人長眠於此,蘇家後代無憂矣!隔日,蘇洵往訪泉旁之民,得知此井名曰“老翁井”。最是那傳說惹人嚮往:十數年前,每當山空月明,天開雲霽時,常有一老人,蒼顏白髮,躺臥於泉上。見有人來,則隱於水中,蹤跡不見。“老翁,老泉”,蘇洵喃喃道,“這井到於某名號暗合,想我百年之後,與夫人合葬於此,許是命運際會的安排!”

確定墓地後,便開始挖墓穴。穴有兩種挖法,其一,垂直下挖,將棺材直接放入其中。其二,挖巷道出墓地一側,然後挖墓室,最後把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