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8章 外部打擊 (第1/2頁)

加入書籤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是起義軍和隋朝軍隊互相拉鋸的過程。】

【在此期間,不少力量單薄、眼光不夠長遠、能力不足、運氣不夠好的起義軍,或是戰敗,或是首領身死、軍隊分散轉投他人。】

【比如王薄、孫宣雅、郝孝德、張金稱、郭方預、盧明月、高士達、格謙……】

【但雖然這些起義軍在隋軍的攻勢下戰敗,但是卻並沒有就此消亡,而是散而復聚,紛紛選擇了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名聲較好的起義軍勢力投奔而去;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加入了武裝反抗隋朝的隊伍之中。】

【也因此,到了之後,天下逐漸形成了三大農牧民起義軍——河北的竇建德,瓦崗寨的翟讓,江淮的杜伏威,當然,這不是最終的結果。】

朱高熾贊同道:“是啊,誰能想到瓦崗寨的領頭人馬上就要換人,不再是翟讓了呢。”

別的起義軍首領換人,基本上都是前任首領被隋朝軍隊斬殺,比如河北的竇建德,雖然竇建德已經聲望漸起,但之前的首領到底是高士達;而高士達死在了隋軍手中,被楊義臣所殺,所以,河北這一支隊伍的領頭人就名正言順地變成了竇建德。

而江淮那邊,杜伏威是一直好好的,所以沒有什麼換人的事情。

只有瓦崗寨,誰能想到,這麼一個起義軍,或者說反賊之中,竟然還能爆發出這麼一場奪權的動亂……

其實朱高熾對於有一件事還是頗感遺憾的,那就是史書記載不夠全面。

這些個起兵之人,如翟讓、李密、單雄信、徐世績,竇建德、王世充,杜伏威、輔公拓,他們的前情或許沒有如何講述,但是他們的大致發展和結局卻到底記錄在案;可是其他的一些起兵之人,比如孟讓,孫宣雅,郝孝德,這三人最終到底如何,史冊上一無所知。

孟讓還好,起碼知道他先是投奔了瓦崗寨,其後瓦崗寨歸唐,雖然其後孟讓再無訊息,但起碼有了一個大概的發展;但是孫宣雅和郝孝德,這兩人就是徹頭徹尾的失去蹤影。

當然,存在這種問題的不只是隋末的這些勢力首領,還有其他時期的勢力首領,就比如前面講過的漢朝的王鳳,這同樣是個不知所蹤的人物。

每每看到這樣的“不知所蹤”,朱高熾都有些抓心撓肺,非常想要知道後續到底如何。

這些人,是身死於亂軍之中了,還是歸隱於山林了,還是隱姓埋名成為了一個普通百姓或者富家翁了?

天底下那麼多搞各種遺蹟、金石、古文研究的讀書人,怎麼就沒有人研究研究這些問題呢?

【而就在時局發展的過程中,隋朝又遭遇了一個重擊。】

【這個重擊,不是來自於各路起義軍——大家還在努力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是來自於朝廷和皇帝自身——這時候楊廣還確實沒有額外幹什麼事情,而是來自於完完全全的外部。】

劉邦登時坐直了身子,敏銳地意識到了問題:“突厥?”

這個如同匈奴一樣的外族。

蕭何也肯定了這個判斷:“先前曾提到過,隋文帝楊堅被這突厥所認可,被稱為‘聖人可汗’,想來隋朝的邊境應當是大致平靜了一段時間。只是如今時移世易,不可能一切還似往常一般。”

當年楊堅能夠得到突厥的臣服——起碼錶面上的臣服,想必是因為隋朝的繁盛和強大,突厥因勢因利,選擇了表忠心,還給楊堅冠上了一個“聖人可汗”的稱號;

但是楊廣如今卻不一樣了。

其實本來,按照隋朝正常狀態之下的國力,想來突厥也不敢如何作亂,最多是試探試探楊廣這個新帝,看看他和楊堅有什麼區別,能力如何,心性如何,對突厥的態度如何。

只要楊廣表現正常,不給突厥什麼大空子,那突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