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天災饑荒 (第2/2頁)
非什麼官員擅自做主的事情,“須待詔敕”。
張須陀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表示,如今皇帝身在遠方,等到使者往來傳信,都不知道過去多久了,百姓如今就已經踩在了生死線上,明天可能就會死去,根本等不到那個時候,哪怕我因此獲罪於陛下,我也沒有怨言。
於是,張須陀決定承擔責任,開倉放糧,救濟當地百姓;而後來楊廣知道這件事情後,也並沒有責怪於他,而是非常讚賞。】
【這個故事,當然是一個好故事,好官、好皇帝、好發展、好結局,當地百姓們得到了救濟,官員勇於承擔責任、愛護百姓,皇帝沒有懲罰這樣的好官而是給予讚賞。】
【但是另一個角度,這也切切實實反映了一件事情:很多官員是並不會開倉放糧的。張須陀可以說是特例。】
【如果張須陀不是特例,甚至不是第一個,那麼當地官員在有其他人也這麼做的情況下就不會這麼勸阻張須陀,因為皇帝不會因為這件事情發怒,這件事情又是一件好事。】
【但官員們勸阻張須陀,恰恰說明了當時的官員們——至少是絕大部分官員——是不會擅自開倉放糧的,甚至有可能不會把這件事情上報上去;同時,他們也沒有接收到朝廷下達的開倉救濟百姓的命令。】
【齊郡有張須陀這麼一個郡丞,但是其他地方呢?】
【張須陀這一次自己開倉放糧沒有被斥責反而得到了讚賞,但這也不代表其他地方的官員就會因此願意主動開倉放糧了——這到底只是一個特例,並不是廣泛的制度,如果自己開倉放糧做好事了,可偏偏皇帝不高興了呢?】
【畢竟,皇帝也沒有因此下詔說要讓大家都學習張須陀,遇到問題主動開倉放糧啊!】
【而指望楊廣,這麼一個並不把民生百姓放在眼裡的皇帝,自覺積極提出“地方官員如遇饑荒當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那機率就太小了。】
【所以,由此推測,當時大部分遭遇天災饑荒的百姓,是沒有什麼官府放糧救濟的待遇的。】
【這,也正是農民起義茁壯發展的土壤。】
“那確實,好官就那麼幾個,哪可能全天下都是好官?”一個老者非常認同地道。
天底下的官員不少,但是真的願意救濟百姓、還敢於承擔皇帝責怪的責任的好官……那可真真是少之又少,就像是那什麼……鳳凰的尾巴還是羽毛……
小孩不明白的是另一件事情:“為什麼說其他官員可能根本沒有把饑荒上報給朝廷啊?這可是大事!”都要餓死人了,所有人都吃不上飯了,這怎麼就不上報?
老人看了一眼自己的孫兒,心中感嘆著這孩子還是出生在了好年歲裡,才能問出來這種問題:“大柱啊,你要知道,這天底下的好官少,那種願意發現問題以後立刻上報給朝廷的官,就和好官一樣少……當官的,哪個不是恨不得什麼壞事兒都不要傳出去?”
那些官員,在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上報,但是在饑荒的初期甚至往後,都是不一定願意上報的——當然,他也只見過這種官,可能也有些官員是願意儘快上報、讓朝廷來處理的吧。
只是……如果底下的官員不說,那京中的大官們當然也就不知道下面發生了什麼啊。
這樣一來,朝廷怎麼可能會說要開倉放糧,救濟救濟百姓呢?
而朝廷知道了以後也未必會願意開倉。
就算最後等來了救命的糧食,可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死了多少人……數也數不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