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38節 (第2/5頁)

加入書籤

容得下眾人心平氣和的吃一頓酒?

說及糧儲,劉師度與林夢得又有不同意見。

無論是前朝趙陳,還是元越,為保障京師及京營軍及邊軍的用糧安全,都會大規模建立官倉體系。此時出任東閩總督的黃錦年,之前就是出任戶部右侍郎兼領京畿倉場總制使,為燕京官倉體系的掌門人。

京畿倉場常年儲備糧秣高達三五百萬石,只是到崇觀年間,中樞財政崩壞,京畿倉場儲糧量逐年下降,以致沒能扛過崇觀九年之後一系列的天災戰禍。

江寧雖處於魚米之鄉,外圍糧源充足,但官倉體系也是必須要建立的,不然揚子江偶發一次全流域大澇,就能將整個帝國摧毀掉。

江寧叫奢家攻陷後,雖然淮東軍收復江寧,但江寧原本實力不強的官倉都叫奢家破壞乾淨,後期一直是淮東軍的軍倉臨時替代官倉、以作不時之需。

眼下林縛對淮東體系進行軍政分立,軍倉只是軍隊儲糧,規模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大,官倉作為全國性的儲備用糧,在會府治政之後才正式由支度司負責籌立。

江寧官倉今年夏秋糧季才開始吸儲,這時才儲下一百萬石米糧。浙西大旱一次就要從外圍府縣調兩百萬石米糧,官倉一百萬石的儲糧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林夢得想明年加大對江淮、浙閩等地的米糧徵購量,將官倉及軍倉的總儲糧量提高到八百萬石。這樣的儲糧量,才能夠應付接下來的北伐戰事以及無法預料的大旱、大澇之災。

劉師度此時出任江淮宣撫使司,對江淮的情況很清楚。

這些年來,林縛都是從江淮地區調出大量的糧草支援外圍的浙閩、江西及兩湖,實際使得江淮地區的民間存糧一直都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

浙西大旱,也叫劉師度也心有餘悸,擔心江淮地區一旦暴發大旱、大澇,涉及千餘萬人,中樞救濟就未必能及時有效。保證民間有一定的儲糧量也是有必要的,劉師度希望中樞對江淮地區的米糧徵購放緩步驟,將八百萬石的儲糧量下調兩個等級。

“因公而有爭議,是好事,討論得越徹底,將來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小,”整個儲米計劃,涉及到複雜的估算,林縛猝然間也不知道劉師度、林夢得二人哪個人的意見更正確,不過他鼓勵在事情初始儘可能進行充分的討論,說道,“以往從江淮抽調米糧,也是沒有辦法,江寧、江西、浙西、兩湖等地都要大批餓死人了,我不能從容的去考慮江淮地區對旱澇災難的緩衝能力。也是幸運,江淮這兩三年裡沒有出大問題,現在寬鬆一下,這個問題是要統籌考慮……”

說到這裡,林縛又跟林夢得說道:“你在江寧給我挑一處地方來,我在海州設博物館,過段時間,在江寧、崇州等地,也要照著再設幾處。葛司虞、姜嶽、宋石憲與趙舒翰信來信往,商議了好幾個月,認為有必要將博物學立為新學的一個基礎分支,這博物館,我要幫他們建起來……”

“我會記住,”林夢得說道,“我離開江寧,宋姜二人還專程就這事找過我。內府能撥一筆銀元,支度司這邊的壓力就小一些……”

林縛搖頭而笑。

林縛提出新釋儒學,以便能緩和新學與舊學之間的衝突,而新學體系的建立,姜嶽、宋石憲、葛司虞以及在濟州的趙舒翰等新學宗匠級人物,也是反覆討論。

眼下初步意見,是將新學分為格物學、博物學、算學及度量、地理天象學、醫學等五類。

新釋儒學,新學將儒學八目裡的“格物、致知”並解,釋“格物”為“究理致知”,格物學實是後世的物理、化學之雛形,將當世機械、工造、煉丹等傳統雜學包括在內。算學及度量、地理天象學、醫學,實際還是承續傳統,融合海外雜學。

將博物學單列出來,實際是隨著海東及南洋航線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