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23章 試行海運 (第2/3頁)

加入書籤

運便沒有如此麻煩。船隻運送量大,且海路都是現成的,不需要耗費錢糧修建維護。沿途損耗較之也要更少。”

“我大明幅員遼闊,海疆萬里,從北部的遼東到南部的瓊州,皆有港口。運送糧食的船隊可以在南北任意停靠,較之經雲南轉運,不知便利幾倍。”

申時行平靜的道出,“可海運,有風險。”

梁夢龍面向申時行,“申閣老,下官巡撫山東時,曾試行過海運。”

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直接就把申時行後面的話全都頂了回去。

我梁夢龍當過山東巡撫,實打實的試驗過海運,我親身經歷,有實際經驗。

你申時行有嗎?

你申時行自從高中狀元后就一直待在中樞,海運這事,別說你親自動手做過了沒有,你親眼見過嗎?頂多也就是親耳聽過。

梁夢龍繼續向下說,“河運似安而多勞費,海運似險而屬便利。一任其勞,一任其便,二者不過是相濟之策。”

“河運不通,則走海運。海運不暢,則走河運。然,究其如何,還是應當實地勘察過後,才能決斷。”

朱翊鈞看向申時行,“申閣老以為如何?”

申時行躬身,“回稟皇上,是臣考慮不周,未曾想過海運之便,是臣有失偏駁了。”

“只是這緬中都司距離我大明海疆腹地,距離遙遠。梁尚書所言雖有道理,可臣依舊覺得過於冒險。”

朱翊鈞不置可否,“確實是顯得冒險。”

“若是走大金沙江的河運北上,弊端,剛剛梁尚書也說過了。”

“梁尚書巡撫山東期間,正值黃河決口,堵塞運河。也是梁尚書確有其才,以海運代漕運,二者相濟而行。”

“依朕看,莫不如這樣,緬中都司的糧食,分兩批運送。”

“一批如申閣老所言,讓各地衛所將糧食運送至大金沙江江畔,而後走河運北上至雲南,再經雲南轉運。”

“一批如梁尚書所言,從緬中都司的港口出發,走海運送至我大明腹地海疆。”

“如此一來,既是相濟之策,又可以做出對比。若是河運佔優,今後便走河運。若是海運佔優,今後便走海運。”

四輔張學顏躬身說道:“皇上,相濟並行,確為良策。”

“只是從緬中走海運到我大明腹地海疆,需經暹羅、舊港、安南,而後才能抵達廣東。”

“路途遙遠,還有可能遇到風浪和海盜、倭寇,天災人禍,不得不防啊。”

“天災我們左右不了,只能看上天的臉色。”接著,朱翊鈞話鋒一轉,語氣變強,“但是人禍,我們可以規避。”

“暹羅是我大明朝的藩屬,給他們下道旨,凡我大明船隊經過,務必提供方便。”

“安南都統司本就是我大明內地,讓廣西巡撫直接給安南下公文,讓他們配合我大明船隊。”

“至於舊港,原本也是我大明朝的舊地,等船隊經過的時候,派人檢視其詳情,而後再議。為保安全,讓水師派戰船護送。”

朱翊鈞沒有提在舊港設立衛所,派軍隊駐守,而是留了個口子。

能以運糧的名義走這麼一趟海路,提前為收復南洋做準備,已經可以了。凡事過猶不及,不能太貪心。等以後找機會全都收回來就是。

糧倉歸屬權沒有收回給衛所,朱翊鈞也沒覺得這麼容易就能收回糧倉歸屬權,本來就是想借著這個事,敲打一下,從而在別的方面撈點好處。

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有了這麼光明正大發展海運的機會。

“雖然說有了緬中都司的糧食,可各地衛所的軍屯也不能懈怠,責令各地都司、衛所、兵備道,還是要著力開展軍屯。”

申時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