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9章 海釣和大馬哈魚 (第1/2頁)

加入書籤

穿越之前,張寒凌就偶爾會去釣釣魚,不過長期以來都只是在內陸河流釣。

經過數千年的人類活動和開發,內陸河流合適釣魚的地方也不多了,天天空軍誰受得了。

好容易能有地方魚情稍微好點的,要麼就早就被某些企業給包了,要麼天天都是大群大群的釣友擠在一起。

擠在一起的釣友把釣竿一撐,窩子一打,底下的魚光吃打窩子的餌料就撐炸了,那麼多魚鉤看著就不是好東西,誰會去咬啊?搞到最後還不是大多數人都空軍回家,丟人都丟習慣了。

所以張寒凌雖然也釣魚,但也只是偶爾才玩玩,老連個毛都釣不到,次數多了也沒啥意思嘛。

好容易能出海,釣個魚咋了?

再說這不是為了給大家改善生活嘛,近海地方沒有保護類的魚類的。

就算釣到了,這才明初時期呢,他們還沒變成保護動物,還不趕緊釣起來?

掛上魚餌,張寒凌張手一揮,嚯,這杆子真帶勁,說不得這一竿能上來一頭大魚。

海釣的好處就是,不用像河釣那樣,還得開車帶著幾麻袋餌料,跑下魚鉤得地方打窩子。

直接魚餌掛上,甩竿子就完了。

不過不同深度的海水下,魚的種類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日本海本身就處在東亞大陸架範圍內,是大陸附近相對較小的“邊緣海”,除了北部的“日本海盆”深度又3500米以外,其餘區域整體的水深都不超過1300米。

在古代時期,日本海也算是華夏的沿海區域,華夏人也是經常能入海捕到很多其他海域不多見的海貨的,所以華夏自古就稱其為“鯨海”。

剛好這個時期的明朝,實際管轄區域中的奴兒干都司就佔據了整個東北、外東北和庫頁島等區域,“鯨海”的海岸線非常長,很適合發展漁業,這也是張寒凌一直強調要把海參崴僅僅拿住的原因。

而現在船隊所在的位置是直接穿越對馬島之後沿朝鮮半島海岸線往北走的,離海岸線的距離也就百公里以內,屬於近海區域,水深估計只有300米左右。

為了釣大魚,張寒凌這釣竿魚線留了100米,離沉底還遠,但是也足夠釣上一些不多見的大魚了。

不過由於釣竿質量的問題,畢竟這年代的魚竿都是自然產物,跟那些碳素纖維啥的高階貨比不了。

所以張寒凌肯定也不能放太深,就算釣到深海巨物,怕是一下子就給把杆子拉斷了。

今日海面相對平靜,畢竟一是近海區域,二是日本海本身相對封閉,洋流沒有那麼強,給人感覺就是這海挺溫和,沒有啥大的風浪,適合養魚。

握著魚竿,張寒凌有些百無聊賴,遠遠看去實際上是能看到一些了零星小島的,各種海鳥也不像後世那般稀少,完全就是原生態的大海。

驀然間,魚竿一緊,線輪梭梭的放線,看來是上魚了,張寒凌不由略微興奮,這才一會兒就有咬鉤的呢,果然比河釣來的爽。

撐著魚竿,慢慢搖著絞盤,時而放線時而收線,遛著水下的倒黴蛋,一點點消耗它的體力,張寒凌也在估計這貨大概的重量。

從收線的力道上來看,怕是不下數十斤,要是真這麼大,這種簡陋的魚竿自己一個人怕是難得搞上這傢伙啊。

趕緊讓旁邊計程車兵喊來兩個老水手,讓他們幫忙遛下面的魚,儘可能確保魚竿不被搞壞的情況下,把魚拉上來。

一頓操作猛於虎,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搏鬥,大家總算是把這倒黴蛋給遛得直接擺爛了。

直到大家用抄網把它網上來丟到甲板上,它都懶得動一下。

張寒凌靠近一看,嚯,原來是三文魚呢,而且還這麼大,怕不是有五六十斤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