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03章 東晉·後續 (第1/2頁)

加入書籤

而在等待下一次故事的間隔中,人們也都在各自忙碌著。

-

普通百姓們一如既往地努力勞動,沒有一刻停歇,只期望能夠養活自己和家人,不會餓死,再進一步,積攢一些積蓄,或者扯一點布……

而遇到災荒疫病之類的百姓,則直接開始在生死線上掙扎。

如果是災荒之類的天災,那所有人便依舊沒有停止勞作,只不過,在勞作的同時,心中的焦急和恐慌也是越來越重:

今年能夠有個差不多的收成嗎?地都已經不好澆了,河裡面雖然還有水,但是也只有淺淺的一層了……要是收成不夠,官府會減免一些賦稅嗎?他們實在是交不起了啊……往年家裡面也沒有多少餘糧,今年要是不減輕賦稅的話,那說不定真的就要死人了……

而若是連年歉收的地方,那是直接開始預備著家中死人的情況了——棺材都買不起,便簡單埋了便是;但家裡面剩餘的人怎麼才能活下去?城中的富戶也不要奴僕……

但,比起往年,不少人在今年倒是有了一個新技能:識字。

他們識的字雖然不多,也不全,但是鄉里鄰居湊一湊,大家互相幫助,大約是能拼湊著認上一部分字的,也就能讀懂一些朝廷的命令。

有了這個能力,那至少,在朝廷釋出命令的時候,只要貼出來,那官府就不能太過糊弄他們。他們也就能更快知道朝廷到底是個什麼意思,自己又應該怎麼辦。

而對於村裡面的農人而言,那則是地主們不能太過糊弄他們了。

比起城中的百姓,鄉下的農人則更為依賴地主的話——特別是當這個地主還是和他們一個姓,也就是能算作是同家族的人的時候,如果這個地主還不是特別特別苛刻的話,那變成更容易讓農人願意相信且維護他了。

而即便不是以上兩種,只要是地主的佃戶,那更多時候,也還是選擇聽從地主的話和命令,畢竟大家是種的是主的地不是嗎?能剩下多少糧食,也全部要看地主的想法,同時,家中有什麼事,很多時候也是求助主家來解決……

即便不是佃戶,附近有地主的話,農人也可能會去求助地主,而不是去找官府。

因此,如果朝廷出了什麼政令,而地主非常牴觸和不認可的話,農人們便更有可能聽信地主的話而不是朝廷的命令——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朝廷到底發了什麼命令啊,他們又不識字。

可是這時候,如果農人有自己的一點點想法,有對朝廷和地主的些許懷疑……那他們就可以嘗試自己去看一看官府貼出來的政令。

雖然這很難很難,一來不少農人本身是極為畏懼離開自己的村子族人,二來地主也不願意放佃農到城裡面去;但這至少,給了一些人機會和可能。

-

而這,反映到朝中、官府中,便是一些官員驚訝地發現,推行政令的難度好像稍稍減少了一點——就一點點,但難度也確實是有所減小。

便有官老爺和自己的下屬聊到了此事。

“這些愚夫愚婦現在怎麼開始願意聽朝廷的話了?”一個官員感嘆著,觀其衣著,當是縣令一類。

他還算是一個辦事兒的官員了,因此,很能感受到縣衙在推行朝廷的命令的時候,遇到的阻力確實少了那麼一絲——若是換上一個根本不關心政務的官員,是根本感受不出來這種微小的差別的。

那種官員,非得等到情況已經比較明顯的時候,才能有所發覺,

這名官員的感嘆也是有證據的,那些愚夫愚婦——沒錯,就是這個稱呼,這群百姓雖然是朝廷的子民,但是一個個都愚不可及,那些朝廷確確實實給他們加稅的政令就不說了;

些是真的為他們考慮、讓他們能夠過得好一點的政令,他們也都一個個根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