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7章 建安七子 (第2/3頁)

加入書籤

下獄,陳琳參與營救,最終崔琰得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尚聽聞鄴城告急,班師營救,被曹操迎面擊破,奔逃中被曹操包圍,陳琳作為袁尚的代表,向曹操乞降,但被曹操拒絕。

3. 歸於曹操:官渡之戰前,陳琳曾撰寫聲討曹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在文中猛烈攻擊了曹操及其祖上三代。建安九年曹軍攻克鄴城並俘虜了陳琳後,曹操的手下都力主殺掉陳琳,但曹操認可了陳琳“當時身不由己,不得不各為其主”的解釋,加之憐惜其才能,便赦免了他,還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和阮瑀兩人共同掌管曹軍記室。

4. 後期創作: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討烏桓,陳琳隨軍前往,烏桓平定後,創作了《神武賦》。次年曹操任丞相後,陳琳隨之升遷為門下督。隨後他跟隨曹操大軍南征劉表,可能參加了赤壁之戰。赤壁戰敗後,曹操退軍至襄陽,與王粲、陳琳等一眾文人在此設酒賦詩,陳琳寫下了《神女賦》。

此後,陳琳等文人與曹丕、曹植兄弟常常在鄴城遊玩宴飲,甚至跟隨曹氏父子外出圍獵,曹氏父子常會要求陳琳等人創作命題詩賦。陳琳在這些活動中創作了《宴會詩》和《止欲賦》《武獵賦》《大暑賦》等作品。建安二十至二十一年(公元215-216年),陳琳又先後從徵張魯和孫吳,作《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檄吳將校部曲文》等公文。

陳琳擅長寫作章表公文,文章喜好用典,講究對偶辭藻,具有駢體化的傾向。其作品結集十卷,約在宋代亡佚,後人輯錄各類作品共27題(篇),另有三篇歸屬有爭議。代表作品有《為袁紹檄豫州文》《檄吳將校部曲文》《飲馬長城窟行》等。其中《飲馬長城窟行》以秦朝修築長城的故事為背景,透過築城小卒與妻子的對話,描寫繁重的苦役對廣大人民的摧殘,表達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該詩以對話形式寫成,五言、七言雜用,詩風樸實、生動,具有較濃厚的漢代樂府民歌的色彩,是最早的文人擬樂府作品之一,對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

徐幹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關於他的詳細介紹:

1. 個人生平:

出生時間:公元170年。

出生地:北海郡劇縣。自幼勤奮好學,15歲前能“誦文數十萬言”,20歲前“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翰成文”。當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但他不受世俗干擾,專志於學。他不慕名利,對州郡長官的徵召多次拒絕,“輕官忽祿,不耽世榮”。後來曹操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等職,他曾以病辭官,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

2. 文學成就:

作品風格:徐幹的作品以詩、辭賦、政論著稱,其賦語言華美,情感豐富;詩歌清新自然,文筆流暢。

代表作品:代表作有《中論》《答劉楨》《玄猿賦》等。《中論》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及其文章風貌,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其中《治學》篇強調了主觀努力的重要性;《虛道》篇用比喻形象地說明謙虛能使人受益的道理。

3. 歷史地位:徐幹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並稱為“建安七子”,為建安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詩歌和散文被譽為建安文學的典範之作。

徐幹於公元217年不幸染病去世。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雖然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阮瑀(約165 - 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人,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在個人經歷方面,他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