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6章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第3/4頁)

加入書籤

在。君子時運好就駕車出仕,時運不好就像蓬草般漂泊。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深藏財貨,君子品德高尚但容貌謙遜。去掉你的驕氣、過多欲望、做作神色和過大志向,這些對你自身無益。”孔子離開後對弟子說:“鳥能飛,魚能遊,獸能跑,可用網、線、箭捕捉,至於龍,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風雲上天,我今日見老子,他就像龍啊!”

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在周久了,見周衰微,便離去。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要隱居了,勉強為我著書吧。”於是老子著書上下篇,闡述道德之意五千多字後離去,無人知其下落。

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人,著書十五篇,講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二百多歲,因他修道養壽。

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史記記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說:“起初秦與周合併,五百年後分離,分離七十年後會有霸王出現。”有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人不知真假。老子是隱士。

老子之子叫李宗,是魏將,封於段幹。李宗李宗李注,李注之子李宮,李宮玄孫李假,在漢文漢文帝官,李假之子李解是膠西王卬的太傅,後在齊地安家。

世上學老子的人排斥儒學,學儒學的人排斥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此吧?李耳主張無為而治、自然感化、清靜自正。

莊子是蒙人,名周,曾做蒙地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代。他學問淵博,根本源於老子之言。著書十多萬字,多為寓言,作《漁父》《盜蹠》《胠篋》等詆譭孔子之徒,彰顯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等都是虛構無事實之語,但他善於著書立說,剖析事理,批判儒墨,當時飽學之士也難辯駁。其言論汪洋恣肆,王公大人不能用他。楚威王聞其賢,派使者攜厚禮聘他為相,莊周笑對使者說:“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但你不見郊祭的犧牛嗎?養幾年後披上繡衣送進太廟,那時想做小豬也不可得。你快回去,別汙我,我願在泥水中游戲自樂,不為國君束縛,終身不仕,以遂我志。”

申不害是京人,曾是鄭國賤臣,以學術求韓昭侯任用為相。他對內修明政教,對外應對諸侯,十五年間,韓國政治安定,兵力強盛,無人敢侵。申子之學源於黃老,主刑名之學,著有《申子》二篇。

韓非是韓國公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根本源於黃老。他口吃不善言辭,但善於著書。與李斯同師荀卿,李斯自認為不如韓非。

韓非見韓國削弱,多次上書勸諫韓王,韓王韓王。他痛心治國不重法制,不用權勢駕馭臣下,不任賢使能,反重用浮泛無用之人,認為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國家用人不當,正直之人被奸臣排擠,考察歷史得失,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多萬字著作。

然而韓非深知遊說之難,《說難》論述詳盡,他最終卻死於秦國,未能免禍。

《說難》說:遊說之難,不是我有智慧難以表達,不是我口才差難以闡明意圖,也不是我不敢直言難以盡述,而是難在瞭解遊說物件的心思,使說辭與之契合。

遊說物件追求名聲,用厚利遊說,會被視為節操低下,遭卑視疏遠;追求厚利,用名聲遊說,會被認為不切實際,不被接納;實際求利卻裝求名,用名聲遊說,表面接納實則疏遠,用厚利遊說,暗中採納卻表面拋棄,這些不可不知。

事情因保密而成,因洩密而敗,不一定是遊說者故意洩密,而是談及對方隱匿之事,就會危及自身。貴人有過錯,遊說者直言議論,會有危險。恩澤未厚就盡言,遊說成功會被忘恩,失敗則遭懷疑。貴人計成欲獨佔功勞,遊說者知曉就危險;貴人表面行事另有目的,遊說者知情參與也危險;勉強貴人做不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