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第4/4頁)
做之事,制止其必做之事,同樣危險。所以說,與貴人論大臣,會被認為離間;論小人,會被認為弄權;論其愛者,會被認為攀附;論其憎者,會被認為試探。言辭簡略,會被認為不明智而被屈才;言辭冗長,會被擱置。依事陳述,會被說怯懦;思考寬泛,會被說傲慢。這些遊說之難,不可不知。
遊說關鍵在於瞭解物件所敬,掩飾其醜。對方自知計略,別指出其失誤;對方自認為果斷,別激怒他;對方炫耀力量,別用難事為難他。謀劃與對方相同之事,讚譽與對方品行相同之人,對有同樣過失者,要掩飾其過。等忠誠不被牴觸,言辭不被排斥,再施展辯才智慧,獲親近信任,盡情表意。歷時久,恩澤厚,計謀不受疑,爭論不被罪,才能明利害成大功,指是非正其身,如此遊說才成功。
伊尹為廚師,百里奚為奴隸,都藉此求仕。他們是聖人,尚需如此自汙,可見非賢能之士所能免。
宋國有富人,牆因雨壞,其子說不修牆會有盜賊,鄰人之父也這麼說,夜裡果然被盜,富人知其子聰明卻懷疑鄰人之父。鄭武公欲伐胡,先把女兒嫁給胡君,問群臣可伐誰,關其思說可伐胡,鄭武公殺了他,說胡是兄弟之國,胡君因此不備鄭,鄭人襲胡成功。這兩人判斷正確,卻一被殺一被疑,可見不是明白事理難,而是處理事理難。
從前彌子瑕受衛君寵愛,依衛法,私駕君車要砍腳,彌子瑕母病,他夜駕君車,衛君贊其孝;後來彌子瑕色衰失寵,衛君說他曾私駕君車、送剩桃,其行為未變,卻前後待遇不同,因衛君愛憎變了。所以受君主寵愛,言行得當受親近;遭厭惡,無罪也被疏遠,進諫遊說者不可不察君主愛憎後再遊說。
龍可馴養騎乘,但喉下有逆鱗,觸碰會殺人,君主也有逆鱗,遊說者不觸逆鱗,才近乎成功。
有人把韓非書傳到秦國,秦王見《孤憤》《五蠹》說:“唉,我能與此人交往,死而無憾。李斯說這是韓非所著,秦王攻韓,韓王派韓非使秦,秦王喜歡他,卻未及重用。李斯、姚賈忌憚韓非之才,便在秦王面前詆譭他說:“韓非,乃是韓國的公子。如今大王欲兼併諸侯,韓非終究是為韓國著想而不會為秦國盡心,這是人之常情。如今大王若不任用他,長久地留他在秦國而後再放他回去,這是自留禍患啊,不如找個過錯依照律法誅殺他。”秦王認為他們說得有理,於是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李斯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自殺。韓非想要親自向秦王陳述冤情,卻無法見到秦王。秦王后來悔悟,派人去赦免韓非,然而韓非已經死了。
申不害、韓非都著有書籍,流傳到後世,學習他們學說的人有很多。我唯獨為韓非寫了《說難》卻不能使自己擺脫災禍而感到悲哀啊。
太史公說:老子所推崇的“道”,是虛無縹緲的,順應自然變化而無所作為,所以他著書立說的言辭顯得微妙難懂。莊子宣揚道德,放縱言論,但其要點也是歸結到自然的理念上。申不害的學說瑣碎細密,致力於名實相符的應用。韓非用法規來衡量事物,切中事理,辨明是非,不過到了極端就顯得嚴酷苛刻、缺少恩情了。他們的學說都源於道德的意旨,而老子的思想最為深遠。
老子樹立教化,提倡清淨無為。孔子的儒家學說受到尊崇,而老子的行跡卻隱匿在西邊偏遠之地。莊子逍遙自在,申不害的學說細碎平常。申韓講究刑名之術,韓非對遊說的艱難有著深刻認知。可悲韓非周密防範遊說的風險,最終還是死在李斯之手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