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初唐四傑 (第2/3頁)
官階正七品上。面對仕途的飛躍,他內心興奮,創作了《庭菊賦》等文表達喜悅之情。
4. 梓州參軍:嗣聖元年(684 年),唐開國名將李積之孫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楊炯堂兄楊神讓參與其中,兵敗之後,楊神讓及其父楊德干被誅,楊炯受牽連,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
5. 分直習藝館:天授元年(690 年),楊炯在梓州工作五年後秩滿回到洛陽,武則天詔他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在武氏的高壓政治下,他委曲求全,曾寫《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
6. 盈川縣令:如意元年(692 年),朝廷析置盈川縣,楊炯出任縣令,並卒於任上,後世稱他為“楊盈川”。有說法稱楊炯為政嚴酷,但一般學者認為這是因他恃才傲物而招致的誣陷,實際上他在盈川任上官聲頗佳。
在文學成就方面:
1. 詩歌:楊炯現存世詩 35 首,以五律居多,五言律詩和五言排律佔 28 首,五絕 1 首,沒有七言詩和歌行。其詩題材廣泛,既有登臨送別、歌詠徵人遠戍、嚮往邊關之情,也有寫景紀行、酬答唱和之作。邊塞詩頗受讚譽,代表作品有《從軍行》《戰城南》等,尤其是《從軍行》中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一句廣泛流傳,對後世邊塞詩的創作具有較大影響。
2. 辭賦:就賦的格律體制而言,楊炯的八篇賦均為古賦,藝術成就顯著。其文賦思想內容龐雜,涉及歌功頌德、託物言志、哲理思辨等多個方面。
3. 駢文:楊炯的駢文作品中,序文創作最具影響力,現有存世的 12 篇序文,主要為送別和遊宴題材。他的詩序作品內容生動,骨氣剛健,絕少有空洞無物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融匯自然,措辭典麗,行文自由而合於章法,極具感染力,代表作品有《王勃集序》。
楊炯在初唐詩壇以文字的形式吹響了反對齊梁以來綺靡纖弱文風之理論號角,大力提倡革弊創新。他與初唐四傑中的其他三位詩人一起,將詩歌的主題從狹小的宮廷引到廣大的市井,從狹小的臺閣引到山川邊塞,大大開拓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提高了詩歌的思想意義,對扭轉自齊梁以來以麗縟為美的審美風格和缺乏真摯情韻的創作傾向,開啟清新剛健詩風,以及盛唐詩歌巔峰的到來貢獻卓著。
盧照鄰(約636年~約695年後),字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人,唐朝詩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合稱為“初唐四傑”。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求學入仕:盧照鄰出身名門,自幼勤奮好學。他十幾歲時,離開幽州赴江都拜文字學家曹憲為師,學習訓詁音義之學以及《三蒼》《爾雅》等。年齡稍大後,又北上洹水,向王義方學習經史。他博學多才,善於寫文章。二十歲時,任職鄧王府典籤、書記,鄧王很器重他,常稱盧照鄰是他的“司馬相如”。鄧王藏書豐富,盧照鄰得以博覽群書,受益匪淺。他曾隨鄧王先後到過壽州、益州、襄州、兗州等地。
仕途坎坷:麟德二年(665年),鄧王去世,盧照鄰改授益州新都縣尉。任職期滿後,他本想回到長安有所作為,但遭遇諸多變故。回到長安後,他先是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家奔喪守孝。之後又身染風疾,為了治病,他先是居住在太白山,服用丹藥,後來又拜藥王孫思邈為師,但病情一直沒有好轉。
悲慘結局:隨著風疾日益加重,盧照鄰家境困頓,他只能乞求名流貴族的資助。後來,他搬到陽翟具茨山下,奮力寫作。最終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盧照鄰與親屬訣別後,投潁水自盡。
2. 文學成就:
詩歌風格變化:盧照鄰的詩歌創作以“染疾”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處於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