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1章 邊塞四詩人 (第2/4頁)

加入書籤

往和平的美好願望,如《薊門行五首》;還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等問題,例如《燕歌行》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民情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並據此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理念,代表作有《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封丘縣》等。

詠懷詩:數量較多,抒寫了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如《別韋參軍》《封丘作》等。

藝術風格獨特:意氣高昂,慷慨悲壯,以質實的古體見長,氣質沉雄,境界壯闊,以渾厚骨力取勝。

3. 歷史地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又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他的詩歌在唐代詩壇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邊塞詩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凌(一作季凌,又說一作季陵),生於洛陽,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是唐代著名詩人。其相關資訊如下:

1. 生平經歷:

出身仕宦之家:王之渙的家族是晉陽“太原王氏”,魏晉以來的名門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官至後魏絳州刺史,後移家絳州,祖父王德表又隨官遷至洛陽。到其祖父和父親時,官職不過縣令,屬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渙是父親的第四子,排行第七,自幼聰明,少年時就精通文章、窮經義。

仕途坎坷:玄宗開元年間,年近三十的王之渙以門子身份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在此期間娶衡水縣令李滌之女為妻。開元十四年(726年),他遭人誹謗而辭去官職,攜妻子歸鄉賦閒15年,遊歷四方。天寶元年(742年),再次入仕,補任文安郡文安縣尉,留下“智審黃狗”的軼事傳說,最終在任上染病不起,病逝於官舍,終年55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2. 詩歌風格與成就:

風格特點:王之渙擅長邊塞題材,詩作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詩意境壯闊雄渾,音韻流暢鏗鏘,情思高遠深邃,富有啟示性,反映出盛唐詩人開朗的胸襟。

詩歌成就:他精於絕句,被稱“盛唐無出其右”。僅憑藉傳世的六首詩,便贏得了享譽千年的詩壇地位。其中《涼州詞》和《登鸛雀樓》被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涼州詞》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3. 代表詩作: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意境恢弘,富有哲理,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描繪了邊塞的蒼涼景色和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意境深遠。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展現了當時的邊疆局勢和民族關係。

《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九日送別》:“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王之渙智審黃狗”是一個流傳下來的軼事傳說。故事大概如下:

天寶元年,王之渙補任文安郡文安縣尉。當時文安縣內有一個案件,民婦劉月娥的丈夫常年在外經商,家裡公婆已去世,她便與小姑子在家相依為命。為了安全,劉月娥在家裡養了一條黃狗。一天,劉月娥去鄰居家幫忙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