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1章 邊塞四詩人 (第3/4頁)

加入書籤

,小姑子留在家裡做活計。劉月娥忽然聽到屋裡傳來小姑子的呼喊聲,急忙跑回家,只見一個赤裸著上身的男人從屋裡跑了出來,她沒能攔住,男子很快逃得沒影。她跑進屋內,發現小姑子倒在血泊之中,胸口插著一把剪刀,最終小姑子因傷勢過重身亡。

王之渙詢問劉月娥是否看到兇手樣貌,劉月娥表示天太黑沒看清,只知道是個男人。不過王之渙問到一個重要資訊,事發時她養的狗一直沒有叫。王之渙思考後推斷是熟人作案,而且此人住所離劉月娥家不遠,有經常上門的條件。於是他命人按照特定範圍搜查,把符合條件的男子都帶到堂上,讓他們脫掉上衣。這時,王之渙發現一個男人胸前有明顯的抓痕,神色慌張,而當把狗牽到他面前時,狗對他顯得非常溫順。見此情景,王之渙突然變聲呵斥他,男子只能乖乖招認。

原來,這個男子是當地一個光棍,劉月娥家的黃狗便是他早年餵養大的。他看到劉月娥的小姑子長得漂亮,便動了邪念,熟悉劉月娥家的作息後,找機會潛伏進去欲行不軌,遭小姑子拼死反抗後將其殺害。王之渙靠著自己的才智,成功破獲了這樁奇案。不過,幾個月后王之渙就因病去世。

這則故事展現了王之渙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詩人,還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斷案能力。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虛構和演繹成分,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王之渙的敬重和讚賞。

王昌齡(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人,唐代邊塞詩人,世稱王江寧、王龍標,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一生經歷豐富,創作風格獨特,在唐代詩壇乃至中國古代詩歌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貧苦,遊歷邊塞:王昌齡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這一代,家世式微已久,家境較為貧寒,早年依靠農耕維持生活。他曾遊歷河北、河東、河西、隴右等邊塞地區,寫下大量邊塞詩,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在此期間創作的。這段邊塞經歷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進士及第,仕途坎坷: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又任汜水尉、江寧丞等職。但他因同情張九齡罷相,得罪李林甫等當朝權貴,曾被貶嶺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又因“不護細行”獲罪,從江寧丞任被謫龍標尉。

不幸遇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放棄官職從湖北返鄉。次年經過亳州時,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五十八歲。

2. 文學成就:

詩歌題材廣泛:

邊塞詩:王昌齡的邊塞詩對邊塞將士給予極大同情,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艱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既歌頌了唐朝軍隊的正義戰爭,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展現了邊疆戰事的殘酷激烈和將士們誓死衛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則以聲聲羌笛反襯出將士們對故鄉與親人的深切思念。

送別詩:他交友廣泛,留下了大量送別詩,感情真摯而不消沉,還帶有一種昂揚的格調。例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既表達了對親友的思念,又體現出自己的高潔品格和堅守氣節的決心。

宮怨詩:反映了宮廷生活的黑暗和嬪妃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無恥和喜新厭舊的行徑。同時,他的閨怨詩反映了戰爭對於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藝術特色鮮明:

意境高遠:他重視詩的意境,善於將情與景巧妙融合,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如“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