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史記穰侯列傳 (第4/4頁)
長社,趙國的觀津。接著又把觀津還給趙國,給趙國增派兵力,讓趙國去攻打齊國。齊襄王很害怕,派蘇代暗中給穰侯送去一封信說:“我聽往來各國的人說‘秦國將要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我私下裡一定要對我們國君說‘秦王英明而善於謀劃,穰侯聰慧而精通政事,一定不會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這是為什麼呢?三晉各國相互聯合,是秦國的大敵。它們百次相互背叛,百次相互欺騙,都不算不守信義,不算沒有德行。現在打敗齊國來壯大趙國。趙國,是秦國的大敵,這對秦國是不利的。這是其一。秦國的謀士們肯定會說‘打敗齊國,削弱三晉和楚國,然後就能控制三晉和楚國的局勢’。齊國,是個疲弱的國家,用天下各國的力量去攻打它,就如同用千鈞之力的強弩去衝開破口的癰疽一樣,齊國必然滅亡,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這是其二。秦國出兵少了,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出兵多了,三晉和楚國就會被秦國控制。齊國害怕了,不投靠秦國,必然會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其三。秦國割讓齊國的土地去引誘三晉和楚國,三晉和楚國就會控制秦國,秦國反而會受到敵人的攻擊。這是其四。這樣的話,三晉和楚國是利用秦國來算計齊國,又利用齊國來算計秦國,為什麼三晉和楚國這麼聰明而秦國、齊國這麼愚蠢呢?這是其五。所以得到安邑並且好好地對待它,也就一定不會有禍患了。秦國擁有安邑,韓國必然就沒有上黨了。奪取天下的樞紐之地,和出兵而擔心它回不來,哪一個更有利呢?所以我說秦王英明而善於謀劃,穰侯聰慧而精通政事,一定不會增派四萬甲士給趙國去攻打齊國了。”於是穰侯沒有出兵,領兵回國了。
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建議任用客卿灶,想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地,來擴大自己的陶邑封地。這時魏國人范雎自稱張祿先生,指責穰侯越過三晉去攻打齊國的做法,趁這個時機用巧妙的說辭遊說秦昭王。昭王於是任用范雎。范雎說宣太后獨斷專行,穰侯在諸侯中擅用權力,涇陽君、高陵君等人過於奢侈,財富比王室還多。於是秦昭王醒悟過來,就免去了穰侯的相國之位,命令涇陽君等人都離開函谷關,回到各自的封地去。穰侯離開函谷關時,輜重車輛有一千多輛。
穰侯最後死在陶邑,就葬在了那裡。秦國後來又收回陶邑設定為郡。
太史公說:穰侯,是昭王的親舅舅。而秦國之所以能向東擴大領土,削弱諸侯,曾經在天下稱帝,天下諸侯都向西朝拜,這都是穰侯的功勞啊。等到他尊貴到了極點,富足超過了限度,一個人進言勸說,就使他權勢被削奪,自身被折辱,最終因為憂愁而死去,更何況那些寄居在異國他鄉的臣子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