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5章 黃金歲月 (第2/4頁)

加入書籤

一個足夠牛拉碌碡碾的麥場鋪好,就需要一個碾場把式一圈一圈地吆喝著牛,拉動碌碡碾壓起來。

碾場需要在毒日頭下面才好,這樣麥粒兒才容易脫掉。

當初耕地的把式,變成了碾場的把式。

他們戴著草編的涼帽,一手揚鞭,一邊拽著一根長長的韁繩,兜著圈子吆喝著勤快的牛。

火熱的日頭,黝黑的臉龐,滾動的汗珠,格楞格楞的麥場……

起場,就是將麥粒兒脫乾淨後的麥稈,用木插挑起來摞成大草垛。已經被碾的綿軟的麥稈變成了麥草,這可是牲口們越冬用的上好乾飼料。

緊接著,碾下來的麥粒兒連同麥衣,被賈農、申徒石、阿布聯合發明的人力推鍁,推成一長溜。

人力推掀,就是一塊大長木板,上面安裝一個扶把,在長木板上打上眼穿上繩。然後前面人拉牛扯,後面的人只要扶好把手指揮好方向就行。

簡易版的推土機,動力在前,方向盤在後。

接下來的活,就是揚場了。

男人們,用木鍬剷起麥子,頂著風揚起。女人們,端著簸箕,一簸箕一簸箕的順著風輕輕抖動落下。

成熟飽滿的麥粒兒重些,會落在原地。而癟麥子和麥衣輕些,則被風吹遠。

每一個乾淨的麥堆旁,就會有兩個拿著老掃帚的把式,有節奏的將麥堆上較重的麥穗和麥秸輕輕撫掃下去……

一個個青黃燦燦的麥堆,越來越大,

粟末地的人們,嘴巴也張得越來越大,笑容也越來越多。

阿布在麥場上,幾乎是最忙的人。

一會兒,指導如何將賣場鋪得不薄不厚,讓牛能拉得動碾得乾淨效率高。

一會兒,又要和賈農商量麥草安全儲存的事。

一會兒,看著揚場的樣子,又叫過申徒石和賈農,看能不能做出早在漢代大中國就已經發明的扇車。

一會兒,……

扇車,可是現代化農業機械普及以前,在大中國農村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種農具。

這玩意,歐洲直到1400多年後才能出現。

唉,好東西,需要推廣,也需要舉一反三,升級創造啊!

很快,就遇到一個大問題。

什麼問題?

糧食太多了。

原先,根據賈農的推算,兩千畝麥田,按照中原麥子的豐產狀況,就能收六千石。

那是按照一畝三石的產量算的。

可是,根據現在在賣場裡按鬥裝麻袋的情況看,這產量明顯超出眾人的預料。

阿布的前世,東北的小麥畝產並不是全國最高的,最高的能達到一千六百斤以上。

但是,那也能達到平均畝產八百到一千兩百斤之間。換算成這一世的產量,也就是每畝六石到十石。

這一世,雖然沒有特高產麥種和農藥化肥的保駕護航,但是阿布挑選的麥種,也在當時能找到的麥種當中是最好的。

跨時代的浸種技術,保證了出苗率。

特地選取的土壤,是全球最好的黑土地,這可是原生態、肥力正在最大值、還沒被各種農藥化肥摧殘過的土壤。

再加上可能受阿布穿越後自帶的主角光環,影響了大東北的短時氣候,幾乎是風調雨順。

時代一流的灌溉技術,超高強度的防護措施……

不高產,說不過去。

最後,所有麥子稱重過後一算,畝產竟然達到了五石。

一萬石,足足比預計的多出四千石。

五斗為一斛,十鬥為一石,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

五石,足足六百斤!

兩千畝小麥,一萬石,一百二十萬斤。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