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5章 黃金歲月 (第3/4頁)

加入書籤

大隋,一頃地是一百畝土地。

兩千畝,就是粟末族已經開墾了黑土地二十頃。

阿布看過一份搜影獲得的情報資料,是去年大隋的各項基本統計資料。

去年,大隋全國登記在冊的戶數,高達九百零一萬四千戶,人口有五千一百二十萬,農田面積達到了六千萬頃,全國粟米年產量一百二十億石。

在此基礎上,大隋歲入粟米二千四百萬石,絹帛二百三十萬匹,麻布三百萬端,絲綿二百五十萬屯,麻絲一千八百萬斤。

阿布的農場,第一期開墾農田三千五百畝,相當於大隋總田畝的0.006%還不到。

阿布的麥收,第一期種植小麥兩千畝,得小麥一萬石,相當於大隋年粟米總產量的0.00008%有餘。

按照田畝和總產量計算,大隋去年每畝平均產粟米為兩石。

兩石,五石,二點五倍!

這就是在這個時代,黑土地和黃土、褐土、白土之間的肥沃度造成的差距。

黑土戰略!!!

再說說口糧的問題。

這個時代,因為大多數人從事的基本上是體力勞動,副食相當匱乏,因此主食需求很大。

和平年代,大隋的平民要保證溫飽,一個丁男一年約要吃掉六百斤糧食,也就是五石左右。

丁男常佔每戶三成,老人、小孩、婦女的食量,平均是丁男的六成。

一萬人口的食量,就相當於七千個丁男,則大約需要粟米三萬五千石。

粟末地人,通常以肉食為主。

這些年,族人逐漸走向農耕定居的生活,每日一個丁男的糧食差不多需要一斤半,一年五百五十斤,約四石半。

現在不算新得的契丹人口,單是粟末地的軍隊和族民,為四萬六千七百二十三人。

如此算來,目前粟末地人一年的粟米需要約十五萬石,平均一天需要全民需要四百一十石粟米。

這,就是粟末族需要不斷貿易,從大隋不斷進口糧食的根本原因。

加上粟末地原產的糧食,再加上進口積存的糧食,粟末地的糧食共有二十萬石。

這在以往,可是天量。

現在,也就僅僅剛夠支撐一年的嚼穀。

因為,還得留夠戰馬和牲畜的飼料。

糧食,糧食,還是糧食!

現在和大隋關係好,可以不限購。

但是等朝局和天下色變的時候,糧食肯定就會成為左右時局的戰略性物資,採購肯定會受阻。

糧食這東西,也有一個儲存期,不是你有錢就可以大規模儲存就可。

更何況,像阿布家這種地主老財,也沒有太多的銀子用於儲糧。

薪餉、武備、布匹、藥材、牲畜、基建、朝貢等,還有工業原料開採、運輸、加工,等等。

如果沒有糧食,你就是有再大的人口,也難以求存,更不用說強大了!

阿布現在忙著商量糧食的存貯問題。

阿布下令,一部分開運陀太峪,利用陀太峪高大幹燥的山洞,先行儲存一大部分。

其他的,著工部和民部修建大型糧倉,妥善儲存。

然後,豆子、棉花、青貯,又開始忙收了!

啃著新麥磨得麥麵包子,吃著牛肉拉麵,粟末地的人們進入了入冬之前最忙碌的歲月。

豆子的畝產量達到了超高的三石半,一千畝土地共產出豆子三千六百石。

棉花的產量,畝產籽棉達到三百五十斤。

一百畝地,共稱重三萬五千斤籽棉。按十斤籽棉出三斤皮面的比例,可以產出皮棉一萬一千五百斤,棉籽二萬三千斤。

二十畝占城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