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4章 關中小太尉 (第4/5頁)

加入書籤

了,倒背如流,名揚天下。”種溪不以為然,笑道:“反正與孔融有關,這文章我記憶猶新。自然倒背如流。”隨即又朗誦開來: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屬,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

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棄世為通好也。元禮及來賓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言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住。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費無極道:“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孔文舉小時候知道讓梨,皆是小時了了。不過他們長大成人以後卻很有作為,不似王安石所說那方仲永。”姚平仲道:“我看司馬光砸缸這事有待商榷,你們想想看,大人們居然讓孩子們放任自流。跑到大水缸玩耍,這父母做得差強人意。司馬光砸缸,雖說救人為重。可大缸也值錢,破了便要再買。小小年紀就打砸,如何是好?”費無極道:“小兄弟如此看法,居然和我不謀而合,佩服佩服。”張明遠聽了這話,又想起小時候扁頭和阿長提及此事說的那些話不覺搖搖頭,笑了笑。

原來當年扁頭說的與姚平仲差不多,都在大缸也值錢上,喋喋不休。姚平仲道:“還有這孔融讓梨,雖說懂禮數乃儒家做派,無可厚非。但這何談公平?弟弟謙讓哥哥,那哥哥難道不該愛護弟弟?莫非誰嘴大就給誰大梨,誰嘴小就給誰小梨?誰是大嘴,誰是小嘴?莫非吃個梨,還要先比一比嘴巴不成?”此言一出,扁頭想起大嘴師叔,不覺傻笑開來,見阿長瞪著自己,才緩過神來。

費無極道:“人生在世,如大江大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可絕對公平怕是不復存在,想要人人敬仰,事事順心,那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如若為了慕虛名,而勾心鬥角,便得不償失。不但為天下人恥笑,還會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姚平仲道:“這位哥哥所言極是,我想人生在世,要量力而行,要求新求變。不可抱殘守缺,不可墨守成規。太史公司馬遷所言極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斷不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過一枝獨秀,還是不如百花齊放的好。我大宋有許多文臣武將,大可各顯身手,功成名就。如若只是一家之言,恐怕難免會有失偏頗。”

費無極道:“小兄弟看來也是文武雙全,如此頭頭是道,想必讀過不少書了。”姚平仲道:“自小便是孤兒,孤苦伶仃。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雖有伯父姚古照顧,還有姐姐姚月疼愛,可免不了思念生身父母。父母走得太早,我心中孤苦,誰能知道?”說話間,不覺嘆了口氣。

費無極道:“小兄弟,我知道。我也一樣!”姚平仲看向費無極道:“哥哥果然如此?”費無極道:“此事還能開玩笑,那就丟人現眼了。”姚平仲道:“我姚氏家族也算大族,如今西北有三支勁旅,便是種家軍、折家軍,還有我姚家軍。光宗耀祖,實乃平生所願。”費無極道:“你們都面對西夏党項人,可見西北實乃我大宋心腹大患。”

姚平仲緊鎖眉頭,嘆了口氣,道:“此言差矣,我看東北才是心腹大患。”費無極問道:“何出此言?還望賜教。”姚平仲道:“幽雲十六州,你們如何不知。別揣著明白裝糊塗。種溪都告訴我了,你們終南山太平草廬的人,恐怕不甘寂寞,以後定會大顯身手也未可知。”費無極道:“保家衛國之事,乃是大宋子民義不容辭之責。”

阿長道:“我從成都府北上抵達京兆府,就是想看看長安城的漢唐風韻。無奈路上父母遭遇盜賊意外早亡,我便被師父搭救上了終南山。如今已是二十多年,實在不堪回首。”

扁頭雖說對此早已知道,可多少年才聽阿長又親口說出來,不覺引得自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