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97章 皇帝,怎麼當(下) (第4/4頁)

加入書籤

‘養服、收買’了,文官把勳貴高高架起,變態的人身安全,加上免稅身份,勳貴家家富可敵國,自然會妥協,所以這期間的勳貴不是實質上落了下風,而是‘閉嘴’了。

8真正把以文御武定為國策的其實是萬曆皇帝,已經是明朝中後期了,原因是楊鎬在朝鮮的糟糕表現。

9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援朝之役經過兩個階段。第一次李如松勝利的太快,後來他撤回來了,留下陸海一堆總兵,這時候豐臣秀吉抓住明朝各部互不隸屬,以及文官無法節制全域性的漏洞,全面出擊,讓明軍死傷慘重,楊鎬就是那個反面教材。

10煌煌天朝被‘鬼’咬了一口,萬曆皇帝大怒,怒罵將領草包,怒罵經略軟蛋。(萬曆二十五年,那時候他還真的沒吃過大敗仗)

由此皇帝下令大明朝以後戰區將領悉數聽從‘總覽全域性’的欽差指揮(巡按、巡撫、總督、經略都是欽差性質)、分路將領必須聽從‘欽差屬官’指揮(就是那些御史、督戰官、兵備道)。

從此以後,以文御武成為白紙黑字的國策,七品文官挺起肚腩吆喝一品都督成為常態。

這就是明朝歷經二百年權力博弈,最後以文御武的形成過程,它不是一開始就出現的,也不是一下形成的,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動態起伏博弈。

後人見到的各種實錄史料,文官來源佔據了九成以上,‘語氣’當然是文臣的視角,其實我們也被當時的輿論假象誤導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