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章 冬來剿匪重實務,兵馬錢糧點滴珠 (第3/4頁)

加入書籤

門外即將展開的景象,心中暗自思量著今日朝會的要點與策略,如何以智慧與決斷引領這個龐大帝國穩步前行。

“陛下,臣有要事啟奏!”一聲洪亮而堅定的聲音,如同晨鐘暮鼓,打破了門外的寧靜,也喚回了朱由檢的思緒。

這聲音中蘊含著臣子的忠誠與急切,預示著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討論即將在太和門下拉開帷幕。

於是,在這古老而神聖的太和門前,一場關於國家興衰、民生疾苦的朝會,伴隨著第一縷陽光的灑落,緩緩拉開了序幕。

他目光驟凝,眼前之人,竟是內閣之首、權傾一時的楊嗣昌。

此公於崇禎末年,在眾多輔弼之中,猶顯其非凡才幹,尤其在平息四海烽煙、鎮壓農民起義的征途上,更是運籌帷幄,提出了諸多獨到且成效顯著的方略。

其“四正六隅,十面埋伏”之剿匪奇策,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實乃一絕。

此策精妙之處在於,四正之地,陝西、河南、鳳陽、湖廣,乃叛軍活躍之心臟,楊嗣昌以攻為主,防為輔,巧妙佈局,猶如織就一張無形天網,靜待時機。而六隅之域,則反其道而行之,以守為攻,相輔相成,共築銅牆鐵壁。

夏日炎炎,秋風瑟瑟,四正之地,農軍或隱或現,楊嗣昌便在此等時節,密織防禦之網,靜待獵物入彀。

及至冬日嚴寒,春寒料峭之時,則調集重兵,猶如猛虎下山,對叛軍進行雷霆萬鈞之圍剿,其勢不可擋,戰績斐然。

此番景象,恍若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緩緩展開於讀者眼前,讓人不禁對這位智勇雙全的內閣首輔心生敬意,同時也為那段風起雲湧的時代感慨萬千。

在那烽火連天的歷史長河中,張獻忠被逼至絕境,無奈選擇了招安之途,而李自成更是英雄末路,麾下僅餘孤勇十八騎,在蒼茫大地上艱難喘息。

這一切的背後,是朝廷“攘外必先安內”的沉重抉擇,是對北方強敵——建奴,一次次無奈的妥協與退讓。

時光流轉至崇禎十年的深秋,寒風瑟瑟,正是楊嗣昌精心佈下的剿匪大網即將收緊之際。面對滿清鐵騎又一次叩關而入,他心中權衡再三,終是傾向於議和之策。

在他看來,建奴之患,猶如草原上的狼群,雖兇猛卻難久留,一番劫掠後自會退去;而農民起義的烈火,卻如燎原之勢,直欲焚燬大明的根基,其威脅遠勝外患。

然而,楊嗣昌的深謀遠慮中,卻遺漏了一抹不容忽視的陰影。

大明帝國,此刻已如風中殘燭,內憂外患交織,農民軍如同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

至於建奴,雖暫時滿足於掠奪的戰果,但其野心如狼似虎,豈會滿足於一時的口腹之慾?

在這歷史的十字路口,楊嗣昌的選擇,既是無奈也是悲壯。

他試圖以一時的妥協換取片刻的安寧,卻不知,這安寧之下,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而大明的命運,也在這一次次的抉擇與犧牲中,悄然滑向了不可逆轉的深淵。

然而年年這般,連河北、山東皆遭建奴所禍,大明何來錢糧以剿匪?江南?遠水難解近渴。

況且,建奴已然至眼皮底下為禍,豈能成乎?老虎不發威,汝等莫當我為病貓,決然不成!

“楊閣老,汝莫非又欲勸朕議和乎?”

門廊內朱由檢之聲平淡,喜怒難辨。

楊嗣昌肅然道:“陛下,建奴至此,無非欲求些錢糧,我等不若予之,當務之急,乃是乘冬日亂民流動不便之機,將其徹底剿滅!”

“欲攘外必先安內,中原群盜不平,國家根基則不穩,與建奴議和,不過權宜之策。”

“荒謬之論!”

黃道周,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