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計劃與市場”經濟各佔一半麼? (第5/8頁)

加入書籤

也重新出現。

不過,這些政策和貨幣工具的出臺,就可以讓中國經濟就此翻身,走上正迴圈了嗎?

這兩天,我也讀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就此,可以分享一些個人不成熟的思考。

主要聊一下我所理解的邏輯,且儘量就著最簡單易理解的邏輯來講,這樣總結的目的,主要也為了找到理解很多問題的關鍵脈絡,更好學習交流。如若部分表述如果不夠專業,或者有明顯偏頗,只代表個人見解。

先說股市,過去幾天發生的事情,其實說明一件事。

中國市場其實不缺錢,我國居民儲蓄率非常高。中國市場只是缺少信心,以及缺一個合適的時機+點位。

我們有天量的m2在空轉沒有進入市場,如果進入市場,足以支撐一波牛市。

而9.24的新政出臺,官方以近乎“提供無限流動性”的強力姿態來助推股市,有點等同是“國家隊明牌喊你下場來炒股”了的意思了,於是,引發了大量的錢重新進入股市。

只是,信心這個玩意,還是有點微妙的,股市表現和實體經濟真實現狀,二者還是互為因果的。而最近幾年的實體經濟表現和一線體感有多難,大家都懂的。

如果本次大漲,只是股市上放了個煙花,但到頭來實體經濟的基本面、表現等並未發生實質性改善,則股市表現很容易很快又會重新回到“信心薄弱”的態勢。

反之,如果股市的表現,資金的流動性跟經濟發展之間可以形成正向迴圈,那就會帶來實質性的變化,也會從長期和底層上重新帶來“信心”的改變。

所以,到底怎麼理解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以及本輪新政過後,可能會帶來什麼?

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兩個迴圈,一是外迴圈,一是內迴圈。

兩個迴圈背後,也都可以透過4個基本要素來理解分析之——

政策工具、金融\/資本市場、產業結構\/供給側現狀、需求側現狀。

簡單說,無論外迴圈還是內迴圈,在政策積極支援+導向明確,資本市場活躍+流通性正向,產業結構合理,同時需求側還很旺盛的情況下,經濟發展就能走上一個正迴圈。

經歷了過去幾十年的狂奔式發展,到今天,中國經濟內迴圈的問題,是過去的模式導致的負債率增加+產能過剩,同時經濟發展增量消失,由此帶來需求側萎縮。

而中國經濟外迴圈的問題,本質則是大國博弈+地緣政治不穩定性增加,導致全球對外貿易市場持續洗牌,新的穩定秩序還需要時間來形成。二者,基本都是“結構性調整”。

進一步講的話,過去幾年的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

1)原有政策工具失效;

2)大量外資流出,資本市場活躍性+流通性降低;

3)各行業普遍產能過剩,帶來“內卷式競爭”;

4)需求萎縮。

在全球範圍內,經濟發展也是一種博弈。

因為,隨著全球不同國家的政策調整,錢都會自主選擇流入不同的地方。

選擇讓錢什麼時候進入,什麼時候流出,如何既不影響錢的自由流動性,保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又不讓錢的流入流出對於本地金融、經濟市場帶來傷害,是特別考驗執政+政策水平的事。因此,對於中國來說,推進結構性調整,特別需要認清博弈局勢,把握關鍵博弈時機和節點,先能為自己贏得一個階段的時間視窗。

在此基礎上,先穩定住基本盤,然後再加速推進各種結構性改革。

而今年9月,或許就是一個我們高層眼中等待了很久,具備戰略性意義的“關鍵時機”。

因為,全球範圍內對於美聯儲降息,已經有強烈的預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