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計劃與市場”經濟各佔一半麼? (第6/8頁)

加入書籤

降息一旦啟動,開啟的就是一個新的週期。意味著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增加,但也會對全球新興經濟體帶來利好。

降息開啟後,美國在疫情期間印刷的海量美元,會隨著利率的降低離開美國,流入新興經濟體。

所以,我們要等這個視窗,來吸納大量全球範圍內的資金。

美聯儲降息的實質,可能是新一輪全球資產重新配置的時間視窗。

站在中國的立場上,要把握住這個時間視窗,讓這些錢進來,也要讓他們能呆得住,這樣,才能真正給自己在“結構性調整”方面贏得更多的時間視窗。另外,我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很大程度上是要找到新的“發動機”,以及要在計劃、市場之間的關鍵樞紐。

中國的經濟體系裡,一半是計劃經濟,一半是市場經濟。計劃經濟系統主要由政府和銀行來驅動,市場經濟系統主要由外資與民營企業來驅動。過去幾十年的發動機和經濟發展樞紐,核心是房地產,以及外貿(只不過之前的外貿,大部分是中低附加值型的)。過去幾十年,計劃系統透過基建投資、產業園招商引資等把貨幣注入到市場系統,市場系統則把賺取的利潤透過房地產、外貿等流回計劃系統,中間還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以此形成一個迴圈。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用了很大力氣,強制剝離了整個經濟體系對房地產的依賴,也調整完成了經濟結構的脫虛入實。

但過程中,房地產這個原有的發動機被幹廢了,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

舊模式之下,只要經濟不行了,放水就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現在,新模式之下,面對經濟的問題,越是放水,反而越是容易擴大通縮危機。

過去是:企業看得見需求,但缺錢;老百姓手裡的收入一直在增長,但買東西花銷也多,有些東西買起來還挺貴。現在,則變成了:很多企業借錢容易了,但需求和市場看不見了;老百姓們買東西便宜了,但大量老百姓沒錢了。

因此,高層需要驅動新的發動機。

而高層要驅動的新發動機,也許是:生物科技和養老大健康,以及高附加值型的外貿。從解題來說,短期問題,是藉助新的發動機,把握好時間視窗,讓大盤穩定下來,不要持續動盪,也避免通縮危機。中長期問題,則是真正完成換擋和結構性調整,尤其是需要有各種新的需求誕生,也讓經濟發展和民生可以是正向依存的。

所以,如果留意的話,其實高層的行動是一攬子的,也從幾個月前就開始了佈局。

如果只落回到9月的關鍵動作的話——

7月,三中全會召開;

8月,三中全會後首次國常會,近2年來首次把目標對準“外部”,以“開放貿易”和“外商投資”為核心主題;

9月初,發改委就公佈了2024年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製造業負面清單全面清零;同期,商務部發布了通知,對外資開放了生物技術與獨資醫院領域。

然後,9月19日,美聯儲正式降息。

9月24日,國新辦臨時會議,3位金融大佬出馬,釋出了亮瞎我們雙眼的一系列政策。

所以,我們等美聯儲開始降息的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這個訊號出現,就是這個階段的“總攻”開始的訊號。

理想來看,這個階段,把大量資金吸引進來且能穩定留住,以及透過一系列降房貸、促消費、保就業等政策,能夠走出“通縮危機”,真正有一個能穩住大盤的時間視窗。

然後,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了中長期的問題,需要繼續快速推進,完成結構性改革。

而,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可能在於:要抓住需求側。

又重新回到開頭講的“外迴圈+內迴圈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