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奇談和怪論 (第1/4頁)

加入書籤

一些掩蓋經濟危機的奇談怪論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它最明顯、最深刻地暴露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對抗性矛盾,極其有力地證明了這一社會制度不可避免地必然滅亡。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經濟危機(上)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經濟危機(下)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上,各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為了欺騙勞動人民和替資本主義辯護,長期以來一直散佈著各種各樣謬論,妄圖掩蓋危機的真正原因,否認資本主義下危機的必然性,接下來,我們簡要介紹一些他們的奇談怪論供同志們參考。

薩伊定律

薩伊定律是現代資產階級對薩伊的“銷售論”的一種稱呼,是最早一種掩蓋資本主義必然產生危機的庸俗理論。19世紀初法國的薩伊為了粉飾資本主義的矛盾,把資本主義下的商品流通歸結為直接的產品交換,從而斷言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除非為生產者自己使用,總會用於交換其他產品。因此,任何產品的生產同時意味著形成了對其他產品的需求,即所謂“供給會給自己創造需求”。薩伊根據這種論斷,否認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遍發生生產過剩危機的可能性。在他看來,供給和需求總是平衡的、相等的。如果個別部門發生了供過於求的現象,則是由於其他部門存在著生產不足。他認為可以用擴大生產的辦法,來克服這種區域性的生產過剩。

薩伊歪曲了資本主義的現實!在產品與產品直接相交換的條件下,確實任何一個賣者必然要同時扮演買者的角色,因而供給總是等於需求。但是,資本主義的特徵不是直接的產品交換,而是最發達的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商品-貨幣-商品)的條件下,由於一切交換都必須透過貨幣來進行,所以賣(商品-貨幣)和買(貨幣-商品)就被分成兩個獨立的行為。這時,賣者可以出賣,但不是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必須作為買者出現,貨幣可以被儲藏起來。因此,危機的可能性經包含在商品形態這一變化之中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發展,產生週期性普遍生產過剩危機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激化,於是這種可能性也就轉變為必然性。與簡單商品生產不同,資本主義生產是以追逐利潤即剩餘價值,而不是以滿足個人消費作為目的的。為了榨取儘可能多的利潤和對付其他資本家的激烈競爭,促使資本家盲目地擴大生產和提高生產能力。但是,由於工人階級的普遍貧困化,商品的銷售就受到了相對狹小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限制。因此,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的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和工人階級支付能力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的絕對存在,使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成為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伴侶。

消費不足危機論

“消費不足危機論”是19世紀初出現的一種錯誤的危機理論,創始人是在瑞士出生的法國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蒙·德·西斯蒙第。

他肯定生產過剩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但把經濟危機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勞動人民的消費不足。在他看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造成了生產無限擴張的可能性。但是,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卻又引起了小生產者大批破產和勞動人民日益貧困化。

因此,他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富人的消費雖然會有所增加,可是比起破產和貧困化了的勞動人民所減少的消費則要少得多,結果必然爆發生產超過消費的生產過剩危機。於是,他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譴責資本主義不把消費作為生產的目的,竭力主張退回到資本主義以前小生產佔優勢的社會狀態。

“消費不足危機論”是錯誤的!因為人民群眾消費不足早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經存在,而生產過剩危機則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現象。因此,經濟危機並不是簡單的消費不足的結果,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