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別讓愛你的人眼裡容不得你,窮是罪過嗎? (第4/6頁)

加入書籤

方法論,都是依賴自己的思考能力從繁瑣的世界中提取出來的,這種人的畢生追求,不是貪圖享樂,而是做出一番事業,讓自己的名字附著在上面,從而實現個人價值。

在這兩類人群當中,前者往往沒有在這個社會上自負盈虧的能力,他們的生存方式大機率來自於工資的“供養”,同時也依賴於所在公司的經營狀況,因此,當經濟下行,各行各業都陷入內卷之時,這類人最容易受大環境影響,因為他們的財務狀況和公司的存亡息息相關。

而後者則自由得多,他們的核心目標是打造一套完整的生意盈利模型,也許形勢變差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但基本盤還在,這種人壓根不需要在意經濟形勢,他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兩種人的人生,和原生家庭無關,純粹是個人認知高度和人生選擇所帶來的差異,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自身對人生價值的定義。

這種“定義”就是個人的價值觀,一個人相信什麼,自然就會堅持什麼,從而成就什麼。

窮,是原罪嗎?

不是,但把“窮”當成阻礙翻身的藉口,就是原罪。

藉口誰都會找,一個人在這個社會混不開,可以用各種外在因素來安慰自己:

“今年經濟形勢太差了,到處在裁員,我還能有班上就不錯了”

“上班那麼累,下班後啥也不想幹,這不是很正常嗎”

“我爸媽都是普通人,沒錢沒資源沒背景,所以我打工也是理所當然”。

……

這些種種理由,很好找,但找出這些理由不是什麼稀罕事,有能力解決這些理由,跨過原生家庭帶來的與生俱來的貧窮,才是真本事。

這個世界上白手起家的故事永遠在上演,永遠有年輕人透過自己的努力捅破“階級固化”的固有印象。

很多時候不是財富進階的難度太高,而是我們內心太多浮躁,多少人想賺錢,但為了賺錢他們能付出什麼?付出行動?付出持久且正確的努力?

並不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他們只是習慣了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得過且過。

你的世界,由誰構成

人活著,就是會被世界影響,會被身邊人的價值觀影響。

孟母三遷,為的就是幫兒子孟子擺脫周遭帶來的思想同化,透過多次遷移住址來幫孩子篩選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其實人和植物類似,什麼樣的土壤種出什麼樣的果實,橘生淮南,則為橘,甘甜可口,橘生淮北,則為枳,枯小苦澀。

一個不看書、不思考、社交圈子普通的人,他這一輩子就像被困在圍牆當中,很難有機會見識到深邃的思想和高階的人生觀。

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待方式,來自於周邊5-8個人的平均認知。

出生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們看著父母靠著工資生活,自然就大機率不會想著去創業;看到自己的死黨好友全在泡網咖打遊戲,也很容易有樣學樣融入其中。

一個沒有成長主動性的人,他的腦子永遠像石頭一樣梆硬,絲毫不會轉動起來去思考,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求助和自己同等水平的普通人,結果做出糟糕至極的人生決策,在一次又一次的決策失誤中,葬送了本該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最終在困頓和糾結中度過餘生。

要想擺脫這種困境,除了遠離當下烏煙瘴氣的環境之外,還要相反設法去攝取更高階的認知,看書、看牛人的採訪、開啟自己的世界,新的知識洪流才會湧進來。

人才有可能重塑自己的大腦,繼而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的通關秘籍

無論身處什麼時代,無論當下時代的經濟形勢多麼糟糕,這個社會都永遠是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