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7章 手術過半 (第2/4頁)

加入書籤

......

他們眼中的手術成功率早就因為手術方案的修改而改變了。

之前因為斷定有肝臟腫瘤,考慮肝臟腫瘤手術的難度才給出這樣的成功率。現在肝臟沒有動的必要,脾臟切除和靜脈改道分流對卡維來說都不算太難。

在切脾之前,手術成功率就超過了七成,現在脾臟切除後,費爾南的生命體徵依然平穩,成功率已然超過了八成。

接下去只要做好脾靜脈和下腔靜脈的吻合,卡維就可以轉向直腸。那兒遭受到了蟲卵沉積的炎症刺激,需要在短時間內判斷下一步的手術方案。即透過炎症所在位置,選擇到底是保肛、棄肛還是索性不手術。

“給我血管縫合線。”卡維對貝格特說道,“就在箱子抽屜裡的一個小瓶子裡。”

這是經過複合編織並浸泡在鉻溶液加強了韌度的蠶絲線,比起原來的腸線要細三倍,而韌性卻更高。雖然在卡維眼裡,它依然是19世紀工業下的拙劣貨,可不管怎麼說還是要大大好過其他絲線。

同時它也是接下去血管縫合的關鍵。

而只有縫合線還不夠,血管縫合還有另一個關鍵,就是線上的載體,直徑更小的血管吻合針和纖細的持針器。

比起剛才脾臟胰腺所在的位置,下腔靜脈要更深入腹腔,周圍還有系膜、網膜和大量腸管堆疊。不僅視野難以暴露,操作起來也非常費力。

人類雙手有太多的關節,體積長度都不適合探索這類區域。這在腹腔的淺表層還表現得不明顯,一旦手術區域來到深層,只有靠器械來增加長度,減小體積。

持針器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考慮持針器的抓持力度和簡便的操作手法,以及日漸普及的腔鏡,現代外科幾乎都在使用持針器。

“因為下腔靜脈位置太深,以我的雙手難以處理,所以我選擇一把短頭鉗代替雙手夾住縫合針進行縫合。”

卡維早已習慣這種手術方法,用手直接去拿針反而影響操作。但在外人眼裡,用鉗子固定縫合針的做法太超前了。而更超前的則是卡維的血管吻合方法,因為需要考慮縫合後的的血管內側癒合情況,在縫合之前需要剝脫掉血管纖維被膜。【1】

這種在手術中為了更好地癒合而主動創造損傷的做法,其實非常常見。

“血管吻合本身並不算太難,尤其在有了這些操作器具的時候。”卡維解釋道,“重要的是在吻合之後,如何保持血管通暢。而保持血管通暢需要做的就是防止血液在此處凝固,無非就是防止血管狹窄。”

說到這兒,他用鑷子提拉起血管被膜,用小剪刀剪開,去掉這層被膜:“在縫合血管時,這層被膜很容易被帶入血管壁中。一旦進入血管壁,雖然對吻合口本身沒影響,但卻會阻礙血流執行......”

這是一套本不該出現在這個年代的理論,為了讓他們加深理解,他只能再套上馬車擁堵的那套解釋。

許多人一點就透,馬上明白馬車一旦出現擁堵,車伕絕不會開心。小則互相謾罵,大則拳腳相加,一旦扭打在一起,整條路就別想通行了。

血管也是這樣。

“剝脫乾淨後,還需要把殘留在外需要做吻合的靜脈管腔清洗乾淨。”卡維從貝格特手裡接過了針筒,將裡面的生理鹽水滴進管腔中,“這些凝塊要是跟隨血管吻合後進入管腔,很有可能剛縫合上就形成了血栓,讓整臺手術前功盡棄。”

說罷,他看向護士。

“心率96,血壓122\/68。”

卡維點點頭。

“等清洗乾淨後,先用絲線選擇內翻縫合,縫合技巧就是先固定上下兩點,然後再中間,這樣有助於起到支撐作用。也便於給切口對合做參考。”卡維說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