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2章 李自成智謀破局:分化官軍,重振山陝起義風雲 (第2/3頁)

加入書籤

渦之中。面對這一緊急態勢,崇禎帝不得不做出艱難抉擇,將洪承疇這位國之棟樑,以及李立峰、白廣恩兩位邊軍宿將的精銳之師,從關外前線緊急調遣至河南,以期迅速平息流賊之亂。

洪承疇,這位大明朝的擎天柱石,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領導力,迅速整合了李立峰、白廣恩兩鎮大軍,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他們不負眾望,初抵河南便在朱仙鎮與流賊展開了激戰,最終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徹底擊潰了流賊的囂張氣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玉田總兵李立峰一箭穿雲,精準地射中了李自成的左眼,這一英勇之舉,不僅重創了流賊首領,更極大地鼓舞了明軍計程車氣,使得流賊不得不倉皇逃遁至郟縣,從而不戰而解了開封之圍。

深知崇禎帝對河南局勢的深切憂慮,洪承疇深知捷報的重要性。他即刻命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將朱仙鎮大捷的喜訊送往京師,詳細奏陳了戰事的經過與成果,字裡行間洋溢著對朝廷的忠誠與對勝利的喜悅。這份塘報,如同一縷春風,吹散了崇禎帝心頭的陰霾,也為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帶來了一線生機與希望。

河南的郟縣,此刻成為了李自成與羅汝才麾下二十萬大軍暫時的避風港。這二十萬大軍,實則是魚龍混雜,真正能夠衝鋒陷陣的精銳不過五萬之眾,其餘皆是隨行的眷屬、老弱病殘,構成了這支龐大隊伍的輜重與負擔。朱仙鎮一役,雖以官軍的勝利告終,但流賊並未元氣大傷,洪承疇所報的斬首五萬之數,實則是為了鼓舞士氣而誇大其詞。實際上,戰場上倒下的流賊多為老弱,真正的戰鬥力損失微乎其微,流賊的撤退更多是出於戰略考量,而非被洪承疇徹底擊潰。

李自成之所以選擇退兵,其背後有著深邃的考量。首要原因,便是面對洪承疇這位宿敵,他不得不謹慎行事。洪承疇,這位屢建奇功的將領,其手中沾染的流賊鮮血見證了其冷酷與堅韌,高迎祥的隕落便是明證。李自成深知,與這樣的對手交鋒,任何輕敵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再者,李自成退兵的另一重要目的,是為了集中優勢兵力,意圖給洪承疇以致命一擊。自吸納了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等文人智士後,李自成的起義軍已悄然蛻變,不再僅僅滿足於流竄劫掠,而是開始構建自己的根據地,實施更為長遠的戰略規劃。朱仙鎮之戰的失利,雖讓他措手不及,卻也激發了他更為強烈的反擊意志。

隨著劉宗敏、李過、李巖等心腹大將的迅速集結,郟縣的流賊大軍迅速膨脹至六十餘萬之眾,更有革左五營等勢力的加盟,聲勢浩大,彷彿一場風暴即將席捲中原。然而,就在李自成籌備反擊之際,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也悄然逼近。

洪承疇,這位老對手並未因朱仙鎮的勝利而放鬆警惕,他迅速調動京營、山東等地的兵力,加之李立峰、白廣恩等邊軍精銳,對郟縣形成了合圍之勢。而陝西、鳳陽等地的官軍也相繼出動,三路大軍如同三把利劍,直指郟縣,一場決定中原命運的大戰一觸即發。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自成緊急召集麾下大將及革左五營首領共商對策。營帳之內,氣氛凝重,牛金星將三路官軍的動向一一道來,眾人皆面露憂色。羅汝才,這位昔日的梟雄,如今卻顯得有些急躁,他主張立即撤離,轉戰湖廣,奪取張獻忠的地盤。然而,李自成並未立即採納,他深知,此刻的每一個決定都將關乎到整個起義軍的命運。

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會議中,李自成展現出了作為領袖的沉穩與智慧。他深知,逃避並非長久之計,唯有正面迎敵,方能彰顯起義軍的決心與勇氣。於是,他開始傾聽每一位將領的意見,綜合考量各種策略,力求在絕境中尋找到一線生機。

在李自成的郟縣大營內,氣氛緊張而凝重,一場關於未來命運的討論正在激烈進行。羅汝才,這位因私怨而脫離張獻忠,投奔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