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02章 貨幣! (第5/5頁)

加入書籤

朱由校輕撫書卷,緩緩而談,將丘濬之智慧提煉為:“勞動,乃價值之源泉。”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眾人面面相覷,似覺哲理深邃,難以言喻。

“袁侍郎,試想一畝良田,歲收幾何?”朱由校目光如炬,直指核心。

“上田豐饒,可收兩石;下田雖薄,亦有一石之獲。”袁世振畢恭畢敬,據實以答。

“若無耕耘之苦,此田可自生五穀乎?”朱由校反問,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

“斷無可能,荒田無收。”袁世振搖頭,答得斬釘截鐵。

“故而,田中所收,皆農夫汗水所化,價值由此而生。”

朱由校一語中的,繼而又道:“農夫耕田,漁夫撒網,壯士負重,官吏理政,皆創價值於無形。”

“然則,此價值何以度量?”

朱由校再問,復又引丘濬之言:“日中集市,物換物缺,乃有錢幣生;物幣相當,無偏頗之虞,方能流通無阻。”

“朕以為,貨幣者,勞動價值之映象,衡量萬物之標尺也。”

朱由校總結道。

眾人聞之,再度相視,心中暗自欽佩。

朱由校見時機成熟,遂以村中市場為例,深入淺出地剖析大明之“通貨膨脹”困境:

“試想一村,年收千石,市場銀錢百兩。一人擁田五十畝,歲入頗豐,其創造價值幾何?又當如何以銀錢衡量之?”

\"百石之糧,沉甸甸的民生之基。\"

皇帝的話語如石擊水,激起畢自嚴心中層層漣漪,他陷入了沉思。

\"試想,市場若以百兩白銀盡購此糧,則其價值瞬間攀升至百兩之巔。\"

\"妙哉!\"

朱由校微微頷首,目光轉向畢自嚴,詢問道:\"倘若朕再擲百銀於市,又將如何?\"

\"則其價值倍增,直抵二百兩之巨。\"畢自嚴眸光閃爍,脫口而出,其聲激昂。

霎時,畢自嚴恍然大悟,雙眸圓睜,高聲疾呼:\"臣已通透,豁然開朗!\"

他激動難抑,繼續言道:\"貨幣,乃衡量勞動價值之尺,分寸之間,不可偏頗。\"

此時,袁世振亦心生感慨,嘆道:\"南直隸物價高昂之謎,吾今終得解。原是貨幣之水,氾濫於市也。\"

言罷,二人不顧周遭,熱烈討論起來。

朱由校目睹此景,滿意之色溢於言表,心中暗贊:\"儒家之智,非腐儒所能及。\"

談及勞動價值論,其淵源深遠,雖廣言始自英國配第,然實則配第尚未降世。

反觀大明,丘濬大學士,早在百年前已洞悉此理,其見地之深,令人歎為觀止。

儒家相容幷蓄,生命力之頑強,由此可見一斑。

明朝之時,價值論與實踐並重之心學應運而生,此二者若得廣泛傳播,足以引領國運再續二百年輝煌。

至於儒家之光,於歷史長河中最後一次璀璨綻放,非清末本土,而在異國倭國。

正德年間,王陽明以武功獲封新建伯,承陸王心學之精髓,將其發揚光大。

其逝後,《傳習錄》東渡倭國,四百年後,其門生故舊如伊藤博文、木戶孝允等,皆以心學為基,掀起倒幕風雲,終至明治維新之壯舉。

王陽明強調實踐之理念,不僅啟迪了心靈,更推動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