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3章 礦稅! (第4/5頁)

加入書籤

畢自言等三人離苑,標誌著廢而復立的礦稅風波再起。

朱由校巧施權術,將稅權移戶部,復予工部監督之權,意在挑動兩部之爭,實則深諳馭臣之術,防貪治腐。

徐光啟、畢自言、袁世振洞悉聖意,卻也不得不順應時勢,採取迂迴之策,先謀而後動,以求平穩過渡。

至於朱由校,一切盡在掌握,東廠耳目遍佈,民間輿情,盡在掌握之中。

礦稅新政,悄然佈局,靜待時機成熟,雷霆一擊。

順天府轄下的幾座礦場,竟悄然迎來了幾位儒士應聘賬房之職,此中緣由,頗為蹊蹺。

然而,朱由校陛下對此,卻似有意無意,未加詳詢。

正值工部與戶部醞釀變革之際,都察院內,左都御史張問達獨立於衙門之前,沐浴於晨曦微光之中,卻難掩心緒之沉重。

昔日西苑宮門外的那場“奏對風波”,令都察院人才凋零,昔日繁華,今朝寂寥,每每至此,張問達心中不禁泛起陣陣寒意。

“總憲大人。”

一聲輕喚,打斷了張問達的沉思。

原是手下人稟報:“司禮監差人送來《憲綱事類》一冊,據說陛下親自御批。”

張問達初時恍惚,復又清醒,忙道:“速速呈上。”

接過書冊,他心中稍安,畢竟非是禍事臨頭。

步入班房,張問達細細翻閱起這本皇帝御賜的《憲綱事類》。扉頁之上,“京察”二字赫然在目,且已被圈點,不禁令他脊背發涼。

京察,乃大明自我淨化之利器,旨在清肅官場,賞罰分明,每六年一舉,以守、政、才、年四標準衡之。

回想萬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東林黨人李三才因此遭貶,黨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而今,陛下突然賜書,莫非意在重啟京察?

張問達心念電轉,旋即搖頭自笑,皇帝睿智,斷不會輕啟戰端,尤其是在魏忠賢因“結黨”之由受罰之後。

他繼續翻閱書頁,心中充滿了對皇帝意圖的急切探求。

這冊《憲綱事類》,究竟隱藏著何種深意?

翻動間,張問達額上汗珠密佈,宛如細雨連綿。

及至書頁盡頭,帝王手諭赫然入目: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則結黨營私。”

“卿,誠為君子楷模!”

這突如其來的讚譽,讓張問達脊背發涼,面色瞬息萬變,青紅交織。

顧憲成名聯“風聲雨聲”,東林書院的印記,皇帝何以洞悉?

自詡君子之他,內心卻泛起漣漪——東林之暗流,他豈能不知?

“朋黨”二字,如影隨形,難解難分。

皇帝之贊,實則暗諷其結黨營私,令張問達心如刀絞。

書卷落地,啪嗒有聲,他癱坐椅中,目瞪口呆,致仕之意油然而生。

遞上《憲綱事類》,是帝王給予的顏面,亦是自請歸隱的暗示。

若不識抬舉,恐將顏面掃地。

天啟年間,東林之敗,始於葉向高之退,此乃歷史之鑑。掐斷核心,方能瓦解其勢。

天啟三年,東林鼎盛,然內部已現浮躁。趙南星搭臺,葉向高批紅,正氣盈朝。

然,葉向高作為政壇老手,深知與帝寵之臣保持距離之道。

然其背後勢力貪婪無度,迫其對抗魏忠賢,以保皇權不旁落。

初時,葉向高避而不談彈劾,以魏忠賢規勸皇帝之例項,駁斥東林偏見,並暗示繆昌期勿觸龍鱗。

然繆昌期剛愎自用,反將此事告之楊漣,引發軒然大波。

葉向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