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章 穩步發展之土法積硝 設計自己的火炮 (第2/4頁)

加入書籤

成迴圈浸泡過程。

再次是蒸發結晶,將多組溶液混合,得到硝水。將硝水倒入鍋中燒開煮沸,隨時撈出附在表面的雜質。當用竹筷浸液滴在鐵器上能迅速凝固併成晶體時,停止加熱。熬好的溶液過篩後冷卻,靜置一天,會有大量針狀結晶析出,即為毛硝。

最後是提純:將毛硝溶於熱水,再次蒸發,濾去析出的氯化鈉等雜質。冷卻後結晶出土硝(硝酸鉀)。

透過以上步驟,即可從硝土中提取出硝酸鉀。這種方法儘管理論清晰,實際操作卻困難重重。蘇星雲親自監督,不斷調整工藝引數,甚至親自參與勞動,幾乎自己都嘗一下廁所的土了。島上的居民見到,議論紛紛,都認為蘇星雲因壓力過大瘋了,各種流言蜚語四起。

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努力,蘇星雲終於摸索出一套相對穩定的制硝流程,但產量仍遠未達到預期,每月僅能產出約一噸硝石,這對於龐大的火器部隊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為了緩解火藥短缺的問題,蘇星雲不得不調整訓練計劃,將實彈射擊訓練限制在每月每人60發子彈。

十月份,蘇星雲終於從繁重的制硝工作中抽身,將這一任務交給了專門的小組負責。他深知這項工作的艱辛與重要,因此為制硝小組配備了完善的防護裝備,包括皮手套、油布防護衣、口罩,以及特製的土肥皂用於清潔,同時給予高薪激勵,確保生產順利進行。

經過不懈努力,蘇星雲終於攻克了芒硝的難題。這對於提升軍隊後勤的自給自足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晚餐時分,他破天荒地享用了幾大碗香噴噴的米飯,以慶祝這一里程碑式的勝利。

戰爭之神火炮,當然不會被蘇星雲錯過。他並未盲目追求大口徑火炮的威力,而是將目光投向了靈活的步兵炮。他對中國理解:中國的城牆結構,多為夯土或磚石混合,雖厚實卻不同於西方堅固的石質城堡,對火炮的抵抗力有其獨特性。在火藥技術相對落後的時代,單純依賴大炮轟擊城牆,效果往往有限,除非能集結如揚州戰役中那般龐大的重型火炮群,以數量優勢形成壓倒性火力。

借鑑太平軍攻打南京時採用的坑道掘進爆破技術,這是一種利用地道接近城牆,透過內部爆破來瓦解防禦的巧妙方法,既節省資源又效果顯著。

蘇星雲將重點放在了機動步兵炮上。這類火炮有良好的機動性和快速部署能力,能夠在戰場上迅速調整位置,對敵方叢集目標實施有效壓制,為步兵進攻創造有利條件。在蘇星雲的建軍方略中,這種火炮不僅是火力支援的關鍵,更是實現戰術靈活性和戰場主動權的重要手段。

蘇星雲再次投身於鐵廠,決心親手研發出適合當前需求的火炮,在資源與技術條件的限制下,追求過於先進的火炮並不現實,因此,他選擇了難度較低前裝火炮作為研發起點。

為了確保火炮的堅固與耐用,蘇星雲決定採用鐵範鑄炮法這一歷史悠久的鑄造工藝。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首先利用石膏等輔助材料,按照設計好的火炮尺寸分節制作出精細的模具(即“鐵範”),隨後在高溫下將熔化的鐵水緩緩注入這些模具中,待鐵水冷卻凝固後,便形成了火炮的各個部件。這些部件隨後被精心組合在一起,經過打磨與除錯,最終成為一門完整的火炮。

在鑄造過程中,蘇星雲格外注重細節與質量控制。鐵範內表面的處理對最終產品的質量至關重要。因此,在澆鑄前,他特別安排工匠們在鐵範內表面塗抹了兩層特殊的塗料:第一層是由草木灰、粘土與水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它具有良好的隔熱效能,能夠有效防止鐵水在澆鑄過程中與模具直接接觸而導致的不必要熱量損失和模具損壞;第二層則是極細的煤粉調製而成的塗料,它能在鐵水冷卻凝固時形成一層緻密的保護層,有助於減少鑄件表面的缺陷和提高其光潔度。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