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章 穩步發展之土法積硝 設計自己的火炮 (第3/4頁)

加入書籤

儘管在研發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戰與困難,但蘇星雲憑藉超感異能,總能夠迅速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並予以解決。尤為幸運的是,他還得到了兩位資深鑄鐘匠的鼎力相助。這兩位匠人不僅技藝高超,更擁有多年鑄造大型金屬器件的寶貴經驗,他們的加入無疑為火炮的順利研發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除了採用鐵範法之外蘇星雲在炮膛內的鐵炮模上增加了旋轉凹凸稜線,在火炮冷卻時旋轉扭出,這樣就可以產生膛線。

蘇星雲還在火炮的冷卻方面下了功夫,為此蘇星雲專門製作了一個長條形多節噴霧器,為的就是讓炮膛內部和外部冷卻時間相同。

在製造了幾門廢品後,蘇星雲終於記錄下來各項工藝的最佳資料。第一批五門大炮被製造出來。

在鐵範鑄炮法的基礎上,他巧妙地在炮膛內的鐵炮模上引入了旋轉凹凸稜線的設計。這一創舉的靈感或許源自於對槍械膛線提高射擊精度的理解,他希望透過在火炮內部也形成類似的膛線,來最佳化炮彈的飛行軌跡與穩定性。具體實施過程中,蘇星雲利用機械裝置在鐵水冷卻凝固的過程中緩緩旋轉炮膛模,使得模具內壁的凹凸稜線被精確地複製到了炮膛內壁上,從而自然形成了膛線。不僅提升了火炮的射擊精度,還增強了炮彈的穿透力與射程,是火炮製造技術的一大進步。

同時,火炮冷卻過程中的溫度控制對於保證火炮質量與效能影響甚遠。為了確保炮膛內部與外部能夠均勻且同步地冷卻,他精心設計並製作了一個長條形多節噴霧器。這個噴霧器能夠精準地向炮膛內外噴射冷卻水霧,透過調節水霧的流量與噴射角度,實現了對炮膛溫度的有效控制。這種冷卻方式不僅提高了冷卻效率,還避免了因溫度不均而導致的炮膛變形或開裂等問題,確保了火炮的製造質量。

在經歷了多次試驗與失敗後,終於記錄下了各項工藝引數的最佳組合,基於這些最佳化後的工藝引數,蘇星雲成功製造出了第一批五門效能卓越的大炮。

蘇星雲所設計併成功製造的這種火炮,重達一噸,能夠發射重達五公斤的特製圓形鐵彈。這些鐵彈的設表面均勻分佈著一系列大小深淺相同的凹坑,這些凹坑與炮膛內的膛線匹配,透過旋轉穩定原理,提升炮彈在飛行過程中的穩定性與精準度。這一設計使得炮彈能夠準確命中遠至2000米處的目標。

關於炮彈的外形選擇,蘇星雲並非沒有考慮過採用如米尼彈那樣的尖頭設計,以進一步提升穿甲與爆破能力。然而,鑑於當前技術條件與資源限制,他尚未能研發出高效的榴霰彈(一種內部裝有炸藥、碎片或鋼珠的炮彈,爆炸後產生大面積殺傷效果),因此決定暫時採用實心米尼彈,以確保在射程上不受影響,同時儘可能提升射擊精度與穩定性。

經過多次嚴格的試射試驗,蘇星雲不僅確定了火炮裝藥的合理配比,還精確計算出了炮彈在不同仰角下的發射距離。為了進一步提高射擊精度,他特製了配套的仰角瞄準器,這一創新工具使得炮手能夠迅速而準確地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從而實現對遠距離目標的精確打擊。

最終,蘇星雲將剩餘的四門火炮(其中一門因破壞性實驗而損壞)精心佈置在了他的工廠重地,形成了一道堅實的防禦屏障。

面對大炮生產所消耗的鉅額硝石資源,蘇星雲內心不禁心疼。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每一份材料的消耗都需精打細算。因此,他決定暫停對新型火炮的研發,將精力集中在已經定型的“一型火炮”上。這種火炮憑藉其穩定的效能和適中的成本,成為了當前條件下的最佳選擇。

“一型火炮”在生產了二十門後便停止了進一步的生產,這並非是因為其效能不足,而是出於彈藥供應的考慮。在那個時代,彈藥的生產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時間,且成本高昂。如果無法確保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