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3章 解析素第34章 逆調論 (第3/5頁)

加入書籤

黃帝說:有的人身體寒涼,即使嘗試浸泡熱水、烤火取暖、多穿衣服也不能感到溫暖,但卻不會惡寒戰慄,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這種人平素腎氣偏盛,又經常接近水溼,致水寒之氣偏盛,而太陽之陽氣偏衰,腎中的陰精得不到陽氣的溫暖而枯竭不長。腎是水髒,主生長骨髓,腎脂不生則骨髓不能充滿,所以寒冷至骨。之所以不會出現戰慄,是因為肝是一陽,心是二陽,一個獨陰的腎水,勝不過心肝二陽之火,所以雖寒冷,但不戰慄,這種病叫“骨痺”,病人會出現骨節拘攣的症狀。

黃帝說: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雖穿上棉衣,症狀仍然不會緩解,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營氣虛而衛氣實所致。營氣虛弱則皮肉麻木不仁,衛氣虛弱,則肢體不能舉動,營衛之氣都虛弱,則既麻木不仁,又不能舉動,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體與內臟的神志不能相互為用,就要死亡。

黃帝說:人病氣逆,有的不能安臥而呼吸有聲;有的不能安臥而呼吸無聲;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聲;有的能夠安臥,行動則氣喘;有的不能安臥,也不能行動而氣喘;有的不能安臥,臥則氣喘。是哪些臟腑發病,使之這樣呢?我想知道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不能安臥而呼吸有聲的,是陽明經脈之氣上逆。足三陽的經脈,從頭到足都是下行的,現在足陽明經脈之氣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聲。陽明是胃脈,胃是六腑之海,胃氣亦以下行為順,若陽明經脈之氣逆,胃氣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臥。《下經》曾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就是這個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聲的,這是由於肺之脈絡不順,絡脈不能隨著經脈之氣上下,故其氣留置於經脈而不行於絡脈。但絡脈生病是比較輕微的,所以雖呼吸不利有聲,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臥,臥則氣喘的,是由於水氣侵犯所致。水氣是循著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動的。腎是水髒,主持津液,如腎病不能主水,水氣上逆而犯肺,則人即不能平臥而氣喘。

黃帝說:講得好。

三、以下是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面對《黃帝內經·逆調論篇第三十四》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失調:

陰陽對立: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相互對立的概念。《逆調論篇第三十四》中提到的人體“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以及“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等內容,體現了陰陽在人體中的對立狀態。陽氣過盛則出現熱證,陰氣過盛則出現寒證,這與周易中陰陽的對立屬性相契合。就像周易的乾卦代表陽剛、積極、熱烈,坤卦代表陰柔、消極、寒冷,人體的陰陽也需要保持相對的平衡,否則就會出現疾病。

陰陽轉化:周易強調陰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在該篇中,一些病症的發展過程也體現了這一點。例如,起初是陽氣盛導致的熱證,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能會消耗人體的陰氣,導致陰陽兩虛的狀態;或者原本陰氣盛的寒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會轉化為陽氣偏盛的熱證。這種陰陽的轉化在周易哲學中是一種普遍的規律,同樣也適用於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

陰陽平衡:周易追求陰陽的平衡與和諧,認為這是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在人體健康方面,《逆調論篇第三十四》所論述的各種病症,本質上都是陰陽失衡的結果。只有陰陽平衡,人體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文中提到的“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髒也,一水不能勝二火”,就是陰陽失衡導致的疾病狀態,強調了陰陽平衡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2. 五行生剋與臟腑關係:

五行生剋理論:周易哲學中的五行生剋理論對中醫的臟腑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逆調論篇第三十四》中,涉及到了人體的多個臟腑,如腎、胃、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