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5章 古文解析: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第2/5頁)

加入書籤

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髒,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洩。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dan)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洩,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溼若中水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chén)細數(shuo)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朐(xuàn)僕。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二、《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在清晨進行,此時陰氣尚未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尚未進入體內,經脈氣血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調勻,氣血未受到擾亂,因此可以診察到有病的脈象。如果在其他時間診脈,就可能會出現脈象異常的情況。

切脈時要注意脈象的動靜變化,觀察眼睛的神采,審視面部的五色,以判斷五臟的虛實情況,六腑的強弱狀態,以及身體的盛衰。透過這些綜合觀察,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預後。

脈象是血液匯聚的地方。脈象長表示氣血調和,脈象短表示氣分有病,脈象數表示心中煩熱,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

上半身脈象盛則呼吸急促,下半身脈象盛則脹滿,脈象代則表示元氣衰弱,脈象細表示氣少,脈象澀則表示心痛。

脈象渾濁如湧泉般湧動,是病情加重的表現,面色也會變得晦暗;脈象綿綿無力,如弓弦斷絕般,是死亡的徵兆。

眼睛的神采和麵部的五色,是氣血的外在表現。面色應該是明潤光澤的,紅色應該像白綢裹著硃砂,而不是像赭石那樣暗紅;白色應該像鵝毛一樣潔白,而不是像鹽那樣蒼白;青色應該像青玉般潤澤,而不是像藍色那樣發青;黃色應該像絲綢裹著雄黃,而不是像黃土那樣枯黃;黑色應該像黑漆一樣烏黑,而不是像地蒼那樣灰暗。如果五色的細微變化都能顯現出來,那麼壽命就不長了。

眼睛的精明,是用來觀察萬物、辨別黑白、審察長短的。如果把長的看成短的,白的看成黑的,那麼就是精氣衰竭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