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2章 經脈別論展新篇 (第3/5頁)

加入書籤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中醫學理論的理解,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法。它讓我們在探索生命奧秘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原文與譯文如下:

(一)原文:

開篇提問: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回答變化之因: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面板,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不同情境下的出汗與四時生病之理: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飲食水液在體內的運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各經脈偏盛的症狀及治法:太陽髒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髒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髒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二陰獨嘯,少陰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詢問及回答各經脈象:帝曰:太陽髒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髒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髒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髒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髒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二)譯文:

開篇提問: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會隨著變化嗎?

岐伯回答變化之因: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靜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洩,則氣喘出於腎臟,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渡水而跌僕,跌僕傷骨,腎主骨,水溼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麼病變;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面板的變化,便能瞭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

不同情境下的出汗與四時生病之理: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於胃。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於肝。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