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2章 經脈別論展新篇 (第4/5頁)

加入書籤

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飲食水液在體內的運化: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於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於脈,脈中精微之氣,透過不斷變化,周流於四髒。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於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後,遊溢佈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佈散轉輸,上歸於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執行,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佈散於皮毛,內而灌輸於五髒之經脈,並能合於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臟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各經脈偏盛的症狀及治法: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裡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並於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蹻脈前的少陽脈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的審查是否真髒脈至,若五臟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故,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谷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少陰經脈偏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心、肝、脾、肺四髒受其影響,四髒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治其表裡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崑崙、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厥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症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洩其邪。

詢問及回答各經脈象: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於外,所以脈浮。黃帝說: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

三、以下是用哲學思維從幾個方面對《黃帝內經·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進行深度解析:

(一)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經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這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整體的平衡也依賴於各個部分的協調。

(二)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

文中提到的人體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化,如驚恐、勞累等引起的經脈變化,體現了運動與靜止的相互轉化。靜止是相對的,而變化和運動是絕對的。

(三) 因果關係:

明確了各種行為、情緒與經脈變化之間的因果聯絡,如驚恐導致喘出於肝等。這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因果必然性。

(四)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不同經脈的偏盛有其獨特表現和治法,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人體經脈系統的普遍規律又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

(五)認識與實踐的關係:

透過對人體經脈的觀察和研究,形成了對疾病的認識,並指導實踐(診斷和治療),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的相互促進。

四、用不同詞牌名贊

《如夢令·贊周易哲學經脈別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